愛是甚麼?(上)

期數
3800
刊登日期
2016.12.16
作者
區紀復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18 日

愛好似很抽象,但也很實在,每個人都會愛,都會表達愛,可能方式有些不一樣而已,有人用行動,有人用言語,有人用眼神,有人用笑容⋯⋯。

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及其他存在宇宙中的萬物也會愛的,只是表達方法更不同,人要常接近自然才會感受得到。

中國文化以前比較保守,談愛比較少,說情比較多,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同學朋友情、師生情, 只有男女情侶、夫妻才談愛。近代接觸了西方文化, 較為開放, 談愛就比較廣泛,尤其是各種媒體隨時開口就談到愛了,一般人也聽慣了。

但愛究竟是甚麼呢?人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地愛與被愛,又表達愛。開始多用感情,後來加上理智。人自小在家庭中每一動作、眼神、微笑、聲音、手腳、身體, 都有愛在內。長大後會向外談情說愛,再長大進入社會就會用服務,伸展仁義去表達愛。

有意義的教育家不單用愛去傳遞知識智慧,還教導人如何去愛。有愛心的政治家就會時常反省有沒有愛人民,如何去更愛人民。科學家常有更廣濶的愛心去了解宇宙萬物。宗教家更是一生去實踐大愛。由這裡我們就看見人從家庭裡的小愛,延伸到社會、世界、宇宙的大愛了。但這大與廣的愛仍然有很多限度的。

以前很多教育家、政治家、科學家、宗教家都曾留下不少愛的名言,想法, 提醒後代的人不要忘記愛。孔子曾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明德於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大學一章) 。上好仁、下好義(大學十二章)。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 萬物育焉( 中庸一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八章)。⋯⋯還有更多。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老子也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道德經四十九章)⋯⋯孫中山推行三民主義,人民要有民族民權民生,或民有民治民享。愛因斯坦研究到最後才明白: 宇宙一切能量的泉源竟是愛。宇宙運行現象就是愛。愛是救世界, 救生靈唯一的答案。釋迦牟尼說:人要慈悲,施捨,不要貪嗔痴。德蘭修女更直接說:心懷大愛做小事。我即加上:要由身邊人開始,直至天涯海角去,永不放棄而息止。耶穌基督說:喜歡仁愛勝過祭獻。關懷最小的姊妹弟兄。有一隻羊走失了, 會放下其他九十九隻去找尋,直到找到為止。為救人愛人甚至願意犧牲性命(聖經很多章節)。各宗教都教人向善去愛。

今日新世紀新時代很多願意推廣大愛精神的人就架構出一套新的倫理觀,實踐天地人合一的新倫理,關懷社會、自然、環境、生態、甚至宇宙。推廣惜物惜緣, 不奢侈浪費物質,不污染破壞自然,保護愛護環境生態宇宙。但是因為科技工商業的急促發展,使到大部份人類無法控制對物質的慾望, 而奢侈浪費,不惜福惜物, 污染破壞自然環境,甚至嚴重到造成全球生態危機。也是因為大部份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新倫理觀的大愛精神而造成的。 (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