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國度 親切的堂區

期數
3712
刊登日期
2015.04.1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12 日

每當神父叫我們互祝平安時, 你有否心裡思想著:「我應否轉身向後方的教友握手呢?但我又不認識他。」「如果前方的教友轉身向我祝福,我只微笑點頭罷了,始終有點靦腆呢。」或「還是向身旁的教友握手好了,也算是祝福過一位陌生教友吧。」

當彌撒完結時,我們沒等歌詠團頌唱完畢便急著離開。教友們沒半點交談,互不相干。遙望著那宏偉的祭壇,其實此生沒有幾次走近過;就連今天主持彌撒的神父的名字和容貌也弄不清楚。

教堂的事宜,就是遙不可及! 

這種感覺在我這些內向的信徒心裡,總是隱隱的擾攘著。直至來到這座毫不起眼的教堂,這是美國洛杉磯──羅省華人天主堂。

十多年前,我們舉家移民到洛杉磯,在言語不通和人生路不熟的徬惶心境下,我們來到這個座落於唐人街、羅省唯一以廣東話舉行彌撒的天主堂,唱著熟悉的頌恩歌集,心靈找到極大的安慰。

在這規模細小、沒甚裝潢的教堂裡,我看到天主的祝福。

教堂內一張又一張親切的臉龐,很快便成為我們稔熟的教友。每次互祝平安時,各人都急不及待向周遭的教友熱切握手。好些教友甚至會走到另一排座位送上祝福。最意想不到的,竟是神父親自走下祭壇和許多教友握手祝福。

歌詠團與我們是如此的接近, 每位團員我們都認識。

原來,祭壇並不遙遠,因為我們已成為教堂的一部份、事奉的一份子。在這裡,只要你願意為天主辦事,你必會找到服務的崗位。

看著祭壇上那張開臂彎的耶穌像,頃覺教堂的人和事,都是如此的切身、親近。

每次望完彌撒後,神父都會在教堂門外的小廣場上與眾教友握手道別,當中往往不乏耐心的交談和慰問,這份親切,與家人無異。教友們都樂此不疲的流連在這小廣場上,彼此慰問交心,不願離去。

或許,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根;也許,每個人都背負著離鄉別井的包袱,雖不沉重,但依然渴望找到歸宿。

這裡是天主為我們這些移居羅省的香港人所預備的家。羅省華人天主堂已經歷了七十六個年頭,也為無數移居羅省的華人提供了一個心靈的駐腳點。

假使一天,你有機會來到美國洛杉磯的話,不妨到訪我們這個家,你或會找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平安與喜樂。 

**** **** 

羅省華人天主堂簡介

羅省華人天主堂成立於一九三九年,會眾約五百人,是美國洛杉磯唯一的粵語天主堂。

一九三九年,於中國服務的高隆龐會裘益神父(John Cowhig) 因健康問題被調回美國,但他渴望繼續為華人服務,也恰巧得到于斌樞機的鼓勵,毅然決定在洛杉磯市的唐人街籌建一所華人服務中心, 由於地點位於聖伯多祿堂區內,故成為該堂區的附屬小堂。

一九八○年,首位華人神父──張錦泉神父出任中心主任司鐸;他來自香港,為了適應新一代不諳英語的移民,首次以廣東話舉行彌撒。

一九九一年,來自香港的慈幼會會士劉志剛神父接掌中心後,開展各項工作,大事擴張並成立羅省華人教友協會。

一九九四年,鄭海康神父接任正發展中的中心,在千禧年間, 羅省華人天主教協會在教堂的對面添置了一所新的樓房,命名聖若瑟樓,為教堂提供更完善服務。

二○○○年,中心升格為堂區。

二○○一年,堂區被選為全國三百間傑出堂區之一。

二○○六年,來自香港的林健漢接任主任司鐸。林神父堅守兩位前主任司鐸的慈幼會士精神,加強教友培育與外展服務。

二○○八年,美國主教團委任林神父為中國事務之顧問。

• 美國羅省華人天主堂教徒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