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可蘭經》.字紙簍.聖誕

期數
3801
刊登日期
2016.12.23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25 日

伊斯蘭的弟兄姊妹對《可蘭經》很是尊崇, 當聖書放在桌面上時,其他書籍不可放在其上。我在大學圖書館兼職時,看到有一本《可蘭經》在交還箱中, 我要把它放在運送箱,轉往其所屬的分館。但若把它隨便放的話,我恐怕一些極端穆斯林看到,會罵我不敬, 所以我猶豫了一下,就想了個方法,把它先放在一個紙袋中,再與其他書本放入運送箱內。後來一位穆斯林朋友知道我曾經這樣珍重他們的神聖典籍,他高興得不得已,還稱讚我呢。

回想在還沒有印刷術的十三世紀歐洲,方濟對紙張上文字亦很是敏感。沒有印刷術,就只可以用手抄方式來造書。所以,堅守貧窮的方濟,明白到白羊皮紙上黑墨水字是昂貴的。但正如穆斯林一樣,方濟更珍重文字的精神層面。方濟在致〈全修會書信〉中說:「我勸告我的一切兄弟們,並在基督內鼓勵他們,要竭盡所能去尊重在所有地方發現那寫成的聖言。而且,如果它們未被妥善保存、或被輕漫散亂的擺放在某一個地方,兄弟們要因為尊敬發出那些話的主, 把它們妥為收集和存放。因為,天主的話聖化眾多事物,而基督聖言的能力使祭台的聖事得以舉行。」

方濟把這個忠告, 身體力行作榜樣:「方濟不拘在何處見字紙,無論字紙是有關天主或人們的,在路上也好, 在屋裡或是地上也好,卻很恭敬地撿來,放在神聖的或是正當的處所。他所以如此恭敬,是害怕上面有天主的聖名,或是有關天主聖名的事。」(薛一82) 這裡說的聖名,就是用文字所表達天主的名號,眾聖言之首。(不知道按方濟的標準, 今天那個處理方法更好:丟在字紙簍中、拿去回收或放進碎紙機?) 

故事的下段更有趣: 「一天,某弟兄問方濟,為甚麼連外教人寫的,決無天主聖名的字紙,也應予以慎重地撿拾起來呢? 他回答說:『孩子,因為上面有些可能拼合為天主光榮的聖名。上面所有的好事,並非外教人或某些人們的,而是天主的,因為一切美善都是天主的。』」這裡看到兩點:原來方濟認為組成文字的字母可以重新組合,成為天主聖名,(不但為拼音的語言可以如此,同樣,可以想像漢字的筆劃,也能夠被拆散然後重組);就算不是聖名,凡文字有關的善事, 都是來自天主。

為甚麼語言、文字或名號為方濟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除了可能有伊斯蘭的影響外, 我想基督宗教的核心信仰——聖言成了血肉——給了方濟動力去珍重「言」。《聖經和合本》說「道成肉身」的道,其實就是話語的聖言,不是方法的道路。(若不清楚,還以為「道成」是一個詞語。) 

天主要說的話,在救恩史中所呈現的離不開一個愛字;愛的歷史被書寫成文字紀錄在《聖經》中;而根據方濟會聖人真福董思高的說法,最高層次的愛就是同甘共苦的降生。用文字述說天主如何是愛,總比不上降生成人、居我人間那麼實在。既然方濟愛慕那成了血肉的聖言,就難怪凡是與文字相關的,都使方濟著迷。(順祝各位聖誕快樂!)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 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