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基督的愛
教宗方濟各為元旦「世界和平日」發表文告,主題為「非暴力——促進和平政治的風格」,這正好提醒世人,當在滿是衝突的世局中棄絕暴力,因為它違反人性的真理。
在香港,兩年前我們經歷持續七十九天的雨傘運動,它未有帶來即時效果,於是有人質疑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更有人繼而走向「勇武」。
然而,正當香港的社會環境及政治氣候日趨惡劣,政府施政逆民意而行,在市民感到失望並慨嘆社會正義無從彰顯之際,教宗邀請眾人進一步理解「和平抗爭」的意義,以抵抗社會不同形式的暴力和霸權者的囂張。
近年的暴力抗爭事件為港人所關注,社會一方面譴責暴力,另方面卻容讓制度暴力步步進迫。高鐵追加撥款的動議, 把持議會的建制派,在混亂中以舉手方法投票,最後由來自建制派的代主席「憑感覺」順利通過;人大在兩位立法會「港獨派」議員的宣誓司法覆核案審訊期間釋法,架空特區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及獨立的司法權,單方面實施《白皮書》,摧毀「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
社會不公及制度暴力的滋長,源自個人的私益及多數人的怕事啞忍,造就更大的不平等。大眾可撫心自問,是否溫溫吞吞的袖手旁觀?
由此可見,若社會不遏止不公義且接連出現的制度暴力, 實在是默默地接受了暴力的行政手段。打破這惡性循環有賴眾人的辨識能力和愛心,從追求「勇武」(各種形式的暴力)或「河蟹」(淡化問題)的二分模式,轉化為力求更新的渴望。而聖若望廿三世教宗於冷戰時期撰寫的《和平於世》通諭正正肯定和平的基本條件在於革新心靈,確立人類對真理、正義、仁愛和自由的追求。
這份更新需要從真理出發,因為它是締造和平的基礎, 而正義能在仁愛的酵母中建設和平,並靠著自由不斷壯大,才能改變制度暴力,達致和平,而這辨識能力來自人對更新的渴望。
耶穌基督為更新世界降生成人,祂對聖殿褻瀆者的傷害義憤填膺;祂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對人們的救贖,促使天人修好。耶穌刻意選擇公義、愛和犧牲,而非暴力手法來改變當時制度,因為只有真理、正義、仁愛與自由,才能使社會擁有真正和平。我們必須效法耶穌,懷著更新的渴望,追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