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心面對家庭牧民

期數
3803
刊登日期
2017.01.0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08 日

教宗方濟各最新發表的宗座信函《Misericordia et Misera》,中譯為《慈悲與憐憫》。這份函件的名字,與聖奧思定的句子亦有淵源,原來是說「慈悲救主與悲苦罪人的對望」,所以,亦有人認為中譯時可用「悲苦」代替「憐憫」。一個名稱的翻譯問題,亦反映了這份信函背後的精神,確是一種深蘊意味的對望:對望的一方是慈悲的耶穌,另一方,就是悲苦的罪婦,而這個意象,為家庭與婚姻的牧養,值得再三細味。

人因愛而組成家庭,亦因愛而生育下一代,所以家庭是愛的團體,亦唯有在愛中前行的家庭,才能孕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人,這也符合中國傳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說法。家中有愛,讓人明白愛的美與善,故此也能愛其他人,以及效法主耶穌,愛所有人,這就是慈悲的可貴。

因此,在對望的一端,教會期盼眾人能夠趨向慈悲上主, 而要走向這端,正需要愛護子女的父母、愛護父母的子女、彼此相愛的家庭。慈悲,孕育在家中;牧養家庭,就是慈悲的開端。

但是,眾人同樣不能忘記悲苦的另一端,也是始自家庭。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個模樣,不幸的家庭卻千差萬別。」家庭很重要,同時也很脆弱,各種原因都可以令它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結果家中的各個成員,便容易陷入悲苦。失父缺母、親子陌路、苛管放縱,人在家庭中成長,而不成長的家庭帶來各種的問題,是故凝視的另一端,在聖經裡,正是凝聚成罪婦的形象——她誠然是個犯了錯誤、無可辯解的罪人,卻又同時是悲苦的。在今天社會裡,不圓滿的家庭面對各種不幸,若賢良的妻子因此變成罪無可恕的婦人,我們真的有權為她定罪嗎? 

香港教會於新禮儀年度以婚姻、家庭、家庭牧民為重點,讓我們關注與家庭有關的問題;而現代社會的家庭,可以是慈悲的開端,也可以是悲苦的根源。家,具有超乎想像的創造力,但稍一不慎,卻可以破壞人生。因此,在這個年度,信徒需要好好培育自己,一端是那些深厚的慈悲,願意愛家庭以至所有人;另一端是憐憫悲苦,願意敞開心懷,接納各種因家庭破碎而產生的不幸,不同的罪惡也有其不幸的根源,因此我們更需要憐憫,而不是審判。

在新禮儀年度裡,祈願眾人把培育好的慈悲之心,應用於家庭、堂區裡,以至整個社會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