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堂儲蓄互助社潘元耀

期數
3803
刊登日期
2017.01.0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08 日

(本報訊)在主教座堂參與「香港總堂儲蓄互助社」四十七年的信徒潘元耀早前由儲蓄互助社註冊官頒授「儲蓄互助社運動」長期服務獎金獎,他表示從服務中學會「以愛還愛,捨得必得」:「能夠把自己的捨給別人,便可以得到天主的愛。」

香港總堂儲蓄互助社社長潘元耀向本報分享他過去逾四十年來在堂區推動儲蓄互助社的點滴。當時李宏基主教鼓勵由堂區善會會長共同創立「總堂儲蓄互助社」,主教座堂儲蓄互助社終於一九六九年成立,時為聖母軍支團團長的潘元耀也是創社社員。

他說創社初期有近四十人參與,現有社員一百三十五人,社員均為該堂信徒及善會成員, 並須得到兩位社員推薦才能加入。近兩年來該社鼓勵青年參與以培養儲蓄習慣,好些新成員為剛踏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信徒。

互助社發揮守望精神

潘元耀強調儲蓄互助社的宗旨是培養信徒儲蓄的美德,發揮互愛互助精神。在社內多年,他見證過無數捨己為人的故事──有數位社員聯合貸款,支援另一位社員供其女兒往海外讀大學一年;有年長社員訂立遺囑,在百年歸老後把多年在儲蓄互助社的存款全數捐贈到堂區。

而另一件深刻事,是十五年前約五位社員貸款幫助當時正面對破產的非信徒渡過難關,豈料他告失蹤,賴帳不還款;直至二○一五年七月欠款人主動聯絡潘氏償還部份債項,並答謝社員多年的體諒,「這或許是社員的愛德行動感動了他,我亦為他能回頭是岸感到安慰」。

總堂儲蓄互助社提供儲蓄和貸款服務,社員按能力訂立儲蓄計劃,存款後會獲分發股息及人壽保險。

他指出該社設「人格貸款」額五千港元,按需要為社員提供低息貸款作財務週轉,分期還款以單利率計算,社員可自訂還款年期。

他說, 早年的借貸原因主要用於生意周轉、償還債項、搬遷、添置家庭用品等,並設有「舖保」抵押貸款;至八十年代末信用卡在港漸趨普及,使用貸款服務的社員減少,舖保亦逐步取消。

現已七十五歲的潘元耀表示,於儲蓄互助社的服務令他體會到天主的仁慈和愛,「不少社員昔日工作多年,大多已退休,我希望藉著服務能妥善管理他們地上的財富,亦希望其他社員效法,繼續努力服務社會」。

香港天主教儲社聯會

屬教區性善會的香港天主教儲社聯會自一五年成立至今,協助各堂區儲社的聯繫、互訪及交流經驗,該會會長、信徒黎耀民早前對本報說, 聯會擔當堂區儲社的協調和聯繫角色,並藉此勉勵社員致力按信徒身份與天主教信仰價值推動儲社的發展。

目前由教徒組成的「堂區」儲蓄互助社共有十三個,當中九個儲社加入了香港天主教儲社聯會。

黎耀民表示,過去多年由信徒成立的堂區儲社均獨立運作,面對當前社會及經濟等環境因素轉變,令好些儲社面對人手或運作上的困難。而聯會設有培育及靈修組,可按需要為堂區儲社提供相關培育課程,以助其穩固發展;聯會亦會到堂區或信仰團體作分享,藉以推廣儲蓄互助運動。(高) 

 


 

 

郭樂賢神父引入互助社

 

儲蓄互助運動於一九三八年傳到亞洲,最先在菲律賓推動;香港在六十年代初期,由耶穌會會士郭樂賢神父(John Collins)引入儲蓄互助運動。透過成立儲蓄互助社,為基層人士提供借貸周轉的互助服務。

郭樂賢神父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從亞洲社會經濟促進會所舉辦的講習班中認識儲蓄互助社,並得到亞洲協會幫助前往菲律賓、澳洲及菲濟群島研究儲蓄互助運動。

郭神父回港後開始推廣儲蓄互助運動,與政府磋商擬訂儲蓄互助社法案,並與亞洲協會商討在港推動儲蓄互助社。

一九六四年神父在港成立亞洲社會經濟促進會香港辦事處,同年九月他協助成立第一個註冊儲蓄互助社「聖方濟各儲蓄互助社」。

在港的天主教堂區相繼成立不同類型性質的儲蓄互助社──一九六五年六月香港首個「社區」互助社成立,至六六年全港九個儲蓄互助社組成「香港儲蓄互助社協會」,由郭樂賢神父出任永久顧問。

一九六七年全港儲蓄互助社社員慶祝「國際儲蓄互助社日」,席間並宣布成立「郭樂賢保證金」。香港儲蓄互助社協會正式成為「國際儲蓄互助社總會」會員。

香港政府一九六八年頒布「儲蓄互助社法例」,給予當時的儲蓄互助社法律保障,該法例於一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開始實施。法例規定儲蓄互助社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監管,漁護署處長為互助社的註冊官。

有關儲蓄互助社在港的發展,七十年代為開創期,當時的儲社數目迅速增長;八十年代為發展期,不少政府部門及私人公司的員工成立儲社;九十年代以後為重整期,面對金融業發展與社區人口的變動,令不少儲社結束。

•資料取自儲蓄互助社協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