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有榮自然光
主顯節(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六十 1﹣6
答 唱:詠 72
讀經二:弗三 2﹣3,5﹣6
福 音:瑪二 1﹣12
是甚麼樣的天主,會這麼樣地彰顯祂的榮光?是怎麼樣的人,才會辨認出哪一顆是異星?
在地球還未有受到光污染的角落,舉目晚空,猶如置身宇宙太空的邊緣。繁星滿天,既似近又像遠,讓人更容易踏實於渺小,謙卑於存在之中。如果靈魂因而得以觸動接通,受感召且激發壯志,不妨動身起程,離開安逸地帶,冒險踏上荒野路,訪尋神明主宰;若然找着,便得到生命之滿全和超越。可是萬千星光之中,哪顆才是異星,好讓自己清楚地跟隨它的導航前往?
須知辨認基於了解。不對祂有所認識,又怎知祂的作風,從而作出辨認?來自屬於天主的光必定是榮光,然而甚麼個性就怎樣顯露光榮。天主彰顯祂的光榮,本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祂一舉手一投足,就是優雅美善,就是滿備恩寵。俗語謂:「有麝自然香,不必迎風揚。」同樣,真材實料的天主,亦是有榮自然光,不用講排場。祂從不招搖,亦不造勢。天主的光輝不靠堆砌,不在炫耀;卻在隱若柔和中撥動心弦,觸發善念。
「光」是讓真理照明,「榮」是彰顯真理應得的耀亮。因此,光榮不等如威風霸氣,也沒有與驕橫掛勾,無須用手段達成。天主的光榮顯露於祂有能與受造物一起同在,更兼與人一起受苦而不沮喪,不覺失威,不反臉翻桌,不推倒重來,不記仇算賬。此刻,在白冷郊外的馬糟裡,在牧羊人與賢士們的眼前,這份光榮便顯露在一個小嬰孩身上,猶如星光般吸引,閃爍明亮。
這樣的天主, 有否使人感到失望?我們有否想過改變祂,以迎合自己的期望?光榮不就要熱鬧和鋪張嗎?只是人往往仍然誤解天主,在追捧祂的光榮時,又實在是攪自己事業,弄自己野心。為有些人來說,天主的光榮就是彰顯在自己的豐功偉績、及天主對自己的有求必應或趨吉避凶上。
這種停留在舊約時代的觀念,以有神助之名來殲滅仇敵、排除異己,甚至狐假虎威,並高聲宣揚此乃上主聖意之記號,就像說天主只是單純地站在自己這邊陣營,對抗威脅而得勝。更甚者無論大小事情,都渲染著一種「霸道的合一」之中,是你合於我,否則我以信主之名審裁並剷除你。我們有多少次達成自己所欲之後,口頭說「願光榮歸於主」的同時,心裡的台詞還有「亦歸於我,多得有我」呢?
可是你我一生中經驗到的天主, 都較為喜歡於世事上默默地穿針引線,而果實就是彰顯祂光榮的憑證。我們往往見到的是成果,卻感到詫異。人物和時間、地點及處境,無聲無色中巧妙地串連與縫合起來,其間在表面上可謂了無痕跡可言。因為天主的光芒是這麼清澈透明,柔和地滲遍世間而非使人目眩昏盲。
難怪聖依肋內(St. Irenaeus)說: 「活人是天主的光榮。」只要我們活好生命的每一刻,讓天主聖善的榮光照射進靈魂深處,在我們身上運作,並在生活中散發出來,這才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中,「耶路撒冷啊!起來炫耀罷!因你的光明已經來到,上主的榮耀已經照耀在你身上。」(依六十1)為現實生活的意思。
能夠如三位東方賢士般,有智慧辨認出異星,同時找到來白冷小鎮, 朝拜默觀裹在襁褓的耶穌聖嬰,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他們獻上的黃金, 並非取自貪腐與敗壞。他們獻上的乳香,也非摻雜庸脂俗粉。他們準備的歿藥,更不是出於悲觀的命運主義。除卻每份禮物所象徵之神學意義,即尊崇降生成人聖子耶穌之王權、神聖,並預示祂的死亡以外,整個來朝的旅程,都是賢士們誠心誠意地,獻上一生所有給所愛的至聖者。他們不但奉獻了長途跋涉的辛勞,也奉獻上追尋過程之恆心與忍耐。
除此之外,三位賢士還獻上了他們邀功及逞英雄的機會,否則他們本可以報告黑落德王,甚或宣之於世,認是他們找到了默西亞的。如果這樣,他們便可能為了留名,反而成了千古罪人。相反地,他們既謙虛又明智,對為政者保持適當的尊重,不畏君子風度之接觸,沒有與黑落德王作無謂的正面衝突;當然他們也非愚笨,樂於受其利用,達其政治目的。他們朝拜聖嬰後,取道回去,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自由和安全;更以慎重及低調處理,不在乎贏得聲勢,卻達成最重要任務,獻上了對聖嬰一家的保護。三位賢士的穩重成熟方式,是否值得現今基督徒參與社會事務時參考?
「在地上看到了天,在天上看到了地:人在天主內,天主在人內,整個天地無法容納的那一位,卻被關在一個弱小的身體裏。」天主救贖功程的光華,隨著耶穌的降生,聚焦於祂身上,在福音時期逐漸展放。金言聖伯鐸主教(St. Peter Chrysologus)除了對天主在聖誕所彰顯的光榮,作出上述絕妙的形容外,這位教會聖師並把三王來朝、耶穌受洗及加納婚宴三件奧蹟合併,列為「主顯三部曲」。(參閱主顯節後星期一《誦讀日課》之誦讀二)聖三的光榮在耶穌公開生活之始,已更見顯耀。耶穌把受洗的水祝聖,聖父與聖神親自作出有形的見證。祂並且以水化酒、以酒成血,慶祝天人婚宴中之愛情。
愛與真理的光華,在耶穌公開生活那些年,如日中天。直至璀璨的聖三光榮照射在十字架上,活人犯罪,日月失光;但是榮光不盡的天主,仍會重新擦出燭光般的星火,再度使之復明。
•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嚴規熙篤會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