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問責」與「責問」
南韓客輪意外事件,引致二百多名師生失去寶貴的生命,使很多家庭在數小時間,目送子女與客輪沉入大海,他們的希望、夢想隨即幻滅,但最痛苦就是眼巴巴目送…在電視的畫面中,看到客船的翻沉,親人無力施援,唯有目送他們沉入海底,留下的只有夢魘、自責與憤怒。事後有人被公眾責問,有的主動問責請辭,有的被控告疏忽職守,有的因為自責而自殺,但這都不能使二百多個生命起死回生,亦不能使這事情不去發生⋯⋯
菲律賓馬尼拉人質事件,幾經追討問責,最後討回一聲道歉和賠償,為受害人和家屬討回公道,要負責人承認責任;至此總算有所交待,最後可能只有「當年今日」,事情是否這樣結束嗎?怎樣的賠補也不能消除幸存者身上的疤痕,這疤痕不單留在身體,還有烙印在心靈、記憶中的疤痕;家屬每天要面對失去親人的事實,怎樣也不能使死者回生,怎樣也不能使這事情沒有發生⋯⋯
最近高鐵事件也傳來聲聲責問,當然,身為公職人員,要向市民問責,不能使大眾的利益,因負責人的疏忽或隱瞞而受到損失。這些問責若果能使犯錯者得到應得懲罰,以表示法律的公正;亦可產生警戒作用,提醒有職務在身者,處事不能掉以輕心,馬虎了事,以致影響大眾。但事後無論怎樣道歉,也不能補償所失去的時間、金錢、名譽、信任及自己的前程⋯⋯
在某報章的星期日副刊中報導了一位社工的分享,發人深省:他原來從商,就是在生命中某些遭遇,改寫了他的生命軌跡,放棄商界的生活,從而投身社工,轉眼十多年,他的工作是陪伴臨終者走他們最後的一程。他分享臨終者在這人生階段時使他們最平安的兩句說話就是聽到親人說:「多謝你」和「對不起」……為何是這兩句說話?相信不用我在這裡劃蛇添足,人與人間真的非常複雜,如聖保祿所說「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七19)。人間的恩恩怨怨就因此而生,就是願意去愛,也要面對無情的考驗;由於尊嚴和錯判,就錯過了多謝的時刻,失去了修和的機會,最後唯有讓對方懷著遺憾奔向黃泉。
宗徒大事錄記載聖斯德望與公議會的人和大司祭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一番,並指責他們的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等,最後被人推出城外被石頭砸死(宗七51),就在他屈膝祈禱時,他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宗七60)這幕在一遍修和與寬恕聲中結束;路加筆下的耶穌也在修和與寬恕聲中完成他的祭獻(路廿三34)。究竟在公議會內的爭辯與公議會外的行刑地之間有甚麼事發生?就是斯德望與復活的主相遇「看,我看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宗七56)就是復活主的平安,讓他說出耶穌口中的說話⋯⋯寬恕。與復活主的接觸使人得到寬心釋懷。
復活後的耶穌基督親自走近那兩位失望的門徒,祂沒有指責,只是走近、陪伴、解釋、教導…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甚麼,對師傅錯誤的期望,而引致失望;耶穌沒有對他們失望,就在晚餐時,給了他們清晰的訊息:拿起、祝福、擘開、遞給…他們就完全明白了。
「責問」是表示要人負責,「問責」是表示懂得自我負責,能向人道謝表示懂得「感恩」,要求寬恕表示後悔「知恥」,主動寬恕是因為自身也曾「被寬恕」。
猶記得聖若望保祿二世被人行刺後,竟然在康復後親自走進監獄,與行刺他的兇手見面,並與他修和。不為甚麼,只為賺到多一個靈魂,因為在聖人心裡只有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