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本篤會新啤酒
(天亞社編譯)法國聖文達奇西路修院的本篤會修士推出一款在會院構思和生產的啤酒,並更新了傳統的釀酒技術。
卅一歲的瑪竇修士(Matthew)四年前加入位於盧昂和勒阿弗爾之間的豐特內爾聖文達奇西路修院的本篤會團體。他解釋, 「Cervisia humolone」是一款啤酒的拉丁文名稱,意指「跳躍的啤酒」。
他在北部城市裡爾完成工程學位後加入修院,但未曾想過在以額我略調詠唱《日課經》的同時,會成為製麥、釀造和提煉的專家。
修院團體因為微型膠片及電子掃瞄的存檔業務失利後,被迫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諾院長(Jean-Charles Nault)就在二○一四年八月指派瑪竇修士和七十歲的克利斯蒂安(Christian)修士釀造「聖文達奇西路啤酒」。
修士為釀酒自豪
這兩位修士於是開始在杜埃的農業高中和摩澤爾地區聖尼各老港的法國啤酒博物館學習,並與數位釀酒師交流。
自二○○九年開始在修院生活的諾神父強調:「從一開始,這計劃產生的熱情將整個團體凝聚一起。」這位四十六歲神父說:「這是我們首次如此密切地一起工作」。他對每個人的創意和天賦感「驚歎」。
團體三十位修士中, 有好多人都為這計劃努力。他們成立了一個小小的品酒委員會,更不用說,得到那些在飯廳崗位提供協助的修士!品牌標籤採用修院在一七六○年建成的莊嚴雅朗特門上的徽章。為「提煉酵母及穩定其香味」,啤酒在維持攝氏零度兩週後,由其他修士負責裝好。
這計劃對團體的團結, 也因著修士們從開始在本地生產啤酒的自豪感而增加。
這款含酒精量百分之六點二五的新啤酒是法國唯一由修士在修院裡釀製和灌裝。負責商店的本篤修士(Benedict)說:「這與我們售賣修院出產的蠟和其他產品不同,它們在其他地方生產的。」
這種生產方式亦為團體提供更新傳統的機會。「啤酒花門」在修院的南迴廊,提醒人們第九世紀初豐特內爾的聖安日西蘇神父(Anségise de Fontenelle) 遺囑內容,他希望修士生產「盡可能」多的啤酒,以防飲用水受污染。
每月只花三週釀酒
顯然, 釀造啤酒需要配合修院生活。卅七歲的品酒委員若弗魯瓦修士(Geoffroy)說:「儘管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但我們的目標不是為了生產更多。」
他提到「祈禱與工作」的格言時說,這是為了保證「平衡祈禱和工作」。
瑪竇和克利斯蒂安修士在每月僅花三週來釀酒。每逢工作週,他們會提早舉行彌撒並豁免某些時辰祈禱。他們在「靜默中」工作。
瑪竇修士解釋: 「我們感覺、觀察、品嘗……運用天主賜予的所有感官。我們必須嚴格致力於我們所做的事, 猶如我們的靈修生活。」
在這方面, 諾曼第本篤會強調他們釀造啤酒和其靈修原則一致。此外,管理修院的蕭邦修士(Philippe Chopin)說,他們「獲聖神在每個階段指引,工作上安排了每個必要的人」。
堅持「隨緣」的態度是這項計劃的風格,基於諺語「啤酒釀造者搗爛酒材,酵母製成啤酒」,瑪竇和克利斯蒂安修士強調他們並沒有操控整個過程。
瑪竇修士笑說:「每次釀酒都是一次新的探險,就像天主臨在我們中間一起工作,幫助我們不斷提升。」
工具投資龐大
聖文達奇西路的修士通過貸款七十五萬歐元,購買兩個一千公升的釀酒房和四個二千公升的發酵桶。這些都安置在一個中世紀的建築裡,那裡亦有每小時處理一千五百瓶的灌裝輸送帶, 配合每年八萬升產量的計劃。一瓶五百毫升的啤酒, 在修院和其他修院銷售四點五歐元。
據蕭邦神父的說法,所得利潤可以資助近期的「四燈塔計劃」,包括維修古老聖伯多祿修院遺址、整修迴廊、把修院十八世紀的一翼闢作圖書館,以及興建招待團體的新旅舍大樓。
來源:《聖十字架報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