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基督徒合一祈禱週

期數
3804
刊登日期
2017.01.13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15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2017年合一祈禱週聯合呼籲文

復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參格後五14-20) 

普世教會每年的一月十八至廿五日舉行合一祈禱週,以下是本地教會今年的聯合呼籲文: 

今年是西方教會改革五百周年, 自一五一七年馬丁.路德在德國威登堡諸聖堂大門釘上「九十五條」後,改革熱潮蔓延至不同地方,天主教內部也進行了改革。過去五百年間,我們見不同教會在教義、牧民、禮儀等方面都不斷更新,有志獻身的兄弟姊妹接受派遣,到世界各地宣教、興辦教育、救濟貧苦大眾。可見教會不斷自我革新。

無疑,從古今中外的歷史可見,改革每每衍生不同派別── 保守派、中間派、自由派、激進派等。西方教會在十六世紀多股改革浪潮中,分裂為基督新教及天主教兩大陣營,前者更因為眾多改革者所要求不同程度的改革,產生了多個派別。往後的五百年間,基督新教在世界各地出現了過千個宗派,以及無數個獨立教會。直到二十世紀初,合一運動呼籲各教會拆除歷史圍牆。普世教會協會代表基督新教及正教會的協調與合作,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促進合一對談與合作,神恩運動帶來平信徒的合一,在在反映聖神在過去一百年間,扭轉分裂的歷史進程,感動正教會、天主教、基督新教各派彼此認識、復和、合作,在基督內重建手足之情。即使面對兩次世界大戰、冷戰等衝擊,都無損合一的意志和決心。

人性充滿醜惡,復和的職份殊不簡單。古代教父歸納了人的罪性── 放縱情慾、戀棧權力和財物、怠惰和不負責任、無理的憤怒、嫉妒他人、傲慢和濫用權力。凡此種種,無不激發心靈和肉體上的暴力,延禍數代,甚至幾個世紀,創傷至鉅,難以治癒。

然而,基督的犧牲醫治破裂的天人關係。我們不再為舊的罪惡和傷痕所纏繞,得以成為新造的人,從今以後,只為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基督使人與人、教會與教會之間重燃復和的意志、能力、盼望。

近年,香港社會承受政治、經濟、法治、民生等議題的衝擊,分裂為不同派別和陣營。憤怒、恐懼、執著、傲慢等情緒使各方無法對話,讓問題陷於死結之中。教會也無法從漩渦中抽身:既要「行公義」,又要「好憐憫」, 實在不容易,惟有「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才能堅守方向,常存盼望。面對教內、外挑戰時,祈盼上主聖靈╱神豐富我們的涵養、恩賜辨別的智慧、擴闊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的信德、望德、愛德,堅固我們,好能擔當復和的職份。

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

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


合一的路上 楊文傑

感謝約稿,讓我這信義宗基督徒有機會於此簡單分享一個特別的小團體「基督徒合一聚會籌備小組」及這小團體與我信仰生活間之關係。

基督徒合一聚會籌備小組是專為每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各項活動,特別是其中一場為教友及公眾人士的合一祈禱聚會而自發成立的義務工作小團體。現在小組成員主要來自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等主內兄弟姊妹,當中包括牧師及信徒,小組成員互不從屬亦沒有監督╱主教的正式派遣,但這團體多年來都有著一份不能言喻的真情團契,相信這是由同一位聖靈╱聖神所賜予的合一精神驅使我們走進彼此的內室,聆聽各人心聲並一起回應這聖召。

為了籌備那場看似簡單的公開合一祈禱會,小組成員早在每年約四、五月便開始翻譯由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所建議的禮文大綱,隨後數月則為祈禱會的場地安排、事奉人員邀請、禮儀行動本地化及聖詠選取等大大小小的事工舉行會議、討論及預習。不難想像各小組成員自然地帶進自己信仰群體的傳統並個別成長背景、信念及習慣來到會議桌前, 大家對同一段文字、禮儀、聖詠的理解必有其獨特的領受,所以愈是「真情分享」愈是「辯論連場」。幸好成員間常存合一的愛心及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化解差異。雖然從「辯論」到「協同」要花上不少寶貴時間於澄清、闡釋及遊說工作,但卻能令團體成員明白對方的立場、擔憂及遠景,為我來說,這是合一路上的重要學習及必須經歷的旅程。

我十分珍視能參與此小團體的「會議」、「飯聚」及「退修」等合一團契。這團體令我確實地感受到基督徒的合一路是可行的亦是甘甜的。小組成員間有時也會意見相背、各自堅持,但兄弟姊妹又會適時作出互補及協調。我等雖眾,仍屬基督,因各人神恩不同, 彼此配搭,以致小組能保持合一的胸懷,勇於嘗試,放下自我。

感謝上主的容許, 神長們的信任及主內眾兄弟姊妹的保守與支持, 每年的基督徒合一聚會才能順利進行從而幫助大家包括自己投進仁慈的天父懷裡。隨著梵二大公會議後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宗聯會多年的神學對話及教理闡明,確切相信《從衝突到共融》定能由文本研究落實到信徒生活,為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帶來更深更廣更合一的主內情誼。


聖公會陳謳明主教 論天主教聖公會的交談

(本報訊)改教運動源自德國等歐洲地區,而在英國的教會亦因著當時的宗教和政治問題,離開了羅馬教會而發展成聖公會。

天主教和聖公宗去年十月在羅馬聖額我略堂舉行晚禱, 紀念雙方五十年前開展對話與合作,又派遣多對聖公會主教和天主教主教,讓他們在地方教會推動合一。六世紀,教宗聖額我略就是在聖額我略堂派遣聖奧斯定(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往盎格魯撒克遜人傳福音。

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陳謳明接受是次派遣返港後,接受《公教報》和聖公會《教聲》訪問,表示雙方這次交流有助增進主內友誼,坦誠而開放,沒有迴避分歧與困難。原與他同行的天主教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楊鳴章主教因事而未有成行,但兩人此前已就香港聖公會與天主教的合作構思交換意見。

是次活動為「坎特伯雷—— 羅馬朝聖之旅」, 由聖公宗發源地英國出發,返回聖奧斯定出發之地—— 羅馬。

陳謳明主教說,天主教會處理教會課題時, 會從歷史和普世的幅度著手,這為聖公會有參考價值,「這是值得學習的,當中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對保持教會的合一和完整性而言,這卻是相當穩妥的做法」。

他說,雙方都明白,難以在短時間內達至圓滿共融,故此「應先擱置暫時無法做到的事,一起先做好能夠做的」。

在羅馬,陳謳明向「聖公宗—— 羅馬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Anglican- Roman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Unity and Mission) 提交會前與楊鳴章主教一起草擬的構思。有關計劃可分兩大部份,第一是從主教層面的考慮,第二部份是可供合作的範疇;前者包括成立地區層面的聖公宗—— 天主教委員會,邀請對方聖職人員和平信徒出席教區會議;至於可合作的範疇,則涉及禮儀(出席對方的祝聖禮儀)、信仰培育(如合辦聖經研究課程)、更新計劃(如合辦聖職人員延續培育)、神學資源(共享專職教職員)、社會服務(合作推動社會正義和生態項目)、社會見證(就重要的社會事件發表聯合聲明)以及宗教交談。

行程中,陳謳明主教亦在研討會上致辭,提到香港聖公會與天主教會的合作關係,除了在教育和社服務層面上互相交流外,亦有在聖經公會的協助下研究聖經新譯本,此外亦有不少聖公會牧者邀請天主教神父修女當神師,而聖公會的教省音樂總監則獲澳門天主教區邀請出任禮儀委員會顧問。

「聖公宗—— 羅馬天主教合一與使命國際委員會」是聖公宗與天主教對談的正式單位,與委員會並行的,還有負責神學對談的「聖公宗—— 天主教國際委員會」,涉及課題包括聖體聖事,聖秩聖事和倫理課題等。

 

聖公會以外,天主教與信義宗亦在合一路上取得重大進展,最重要的是,雙方於九十年代簽訂有關成義的聯合聲明,表示雙方有關成義教理的理解再不構成互相的譴責。因信成義的教理,是昔日改教運動的焦點之一。(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