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與生命相遇

期數
3662
刊登日期
2014.04.25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27 日

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名畫《厄瑪烏的晚餐》最近來港展覽,引起不少人的興趣。這位畫家在藝術史上,很有地位。他突破了在他以前的「矯飾主義」(或稱為「形式主義」或「風格主義」)的習慣:就是把人體的比例拉長、姿態扭曲、用強烈的顏色、怪誕複雜的構圖,營造出一種「刻意」、「不自然」、「人工化」的表現形式。卡氏的特色是一方面採用的光暗對比,營造神秘玄奧的感覺,這光與影的交流,不單是他的風格,更成了時代的潮流;另一方面,他的透視圖的畫法,使人物極富立體感,畫中人物栩栩如生。故此,在畫布上活現了復活節晚上在小村莊的事跡, 就是人與復活基督的相遇。

按照油畫的布局,卡拉瓦喬要表達的是,復活節晚上,兩位門徒邀請陌生人留下吃晚飯,而畫中展示的,正是這兩位不知名的門徒剛好認出擘餅的那位就是耶穌。他們其中一人的臉上泛起不可思議的驚喜,另外一人則背向觀眾,看不到其表情。可是,顯示正面的耶穌,卻面帶愁容,似乎缺乏了與友人重逢的喜樂。

這次來港展覽的名畫,是卡氏的第二幅《厄瑪烏的晚餐》,原來他畫這幅畫前五年,已畫過這個主題。相比之下,這第二幅的《厄瑪烏的晚餐》可有很明顯的分別。第一幅的《厄瑪烏的晚餐》的耶穌,面露祥和之情,而兩位門徒的姿態,亦較戲劇性,一位伸開雙臂,另一位手扶著椅邊,像驚喜得快要站起來。兩幅《晚餐》桌上的食物,第一幅的有豐富食物,包括雞及水果,第二幅只有麪包及青菜。論光暗的對比,第二幅總括來說較為幽暗,桌上的黑影亦較第一幅的長。為甚麼兩幅相同主題的畫,相同的畫家, 卻有不一樣的表達?為甚麼第二幅的感覺,不像第一幅的充滿生命朝氣? 

據聞,畫家卡拉瓦喬畫這第二幅名作時, 他剛犯了殺人罪行,故此不但布局較為孤寡,光線幽暗,而且耶穌的臉上盡是滄桑,表達畫家當時沮喪的心情。誠然,殺人的確是犯了第五誡, 可能卡氏此時深感絕望,以為沒有寬恕,故此, 儘管畫中的耶穌,剛從死亡中復活,戰勝了死亡,但臉上沒有半點凱旋的味道。

耶穌掌握一切生命,祂全是愛情,我很相信若果卡氏首肯,願意悔改,天主必定會寬赦他的罪過。我們人生,犯錯的事情有不少,不一定是直接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但多少也會是損壞生命的素質,不論是吸煙、飲酒、少做運動、過度進食等都是違反生命。讓我們緊記耶穌是生命的主,求他不斷以聖言熾熱我們的心懷,使我們在生命共融的擘餅中,察看祂的臨在,與生命相遇。

  • 本欄由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溫國光和黃潄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