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香港人的西九,香港人的博物館?
最近筆者總想起類似的對話。媽媽對孩子說: 「上補習班、上樂器班是對你好的, 你就上吧,怎樣上,你就別管了,媽媽給你安排。」大家可能會聯想起怪獸家長,筆者却想起西九興建故宮博物館的爭議。
有人會問:「有故宮的珍藏看,有座新的博物館不好嗎?為甚麼反對?」大家反對的大概不是在港展出故宮珍藏,而是整個決策過程。
二○一五年九月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到北京故宮出席活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主動提出西九建館構思,同年十二月,林太接觸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希望得到捐贈,之後向北京提出建館。事隔半年,林太秘密邀請本地建築師嚴迅奇參與項目的前期設計,顧問費四百五十萬,按西九管理局指引,費用低於五百萬,就毋須知會董事局。嚴迅奇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完成前期工作,同月, 西九董事局就通過嚴迅奇為博物館的設計顧問。到十二月二十三日,香港北京簽署備忘錄,香港人才知道要建館。
輿論批評決策過程黑箱作業,林太回應指自己為官三十多年很熟悉程序,安排並無違反程序公義。或者是的,項目毋須立法會撥款,所以立法會不用知﹔ 經費不超上限,用不著董事會批准。但這個符合程序的過程,却有違西九管理局「西九文化區屬於所有香港市民,必須迎合廣大公眾的需要和期望」的做法﹔即使嚴迅奇有多稱職,直接委聘也有違一貫設計經公開招標或比賽的慣例。
再說, 香港人有更多機會看到故宮珍藏是好事, 但怎樣展出?是優化或擴建現有的博物館?還是要建新館?要建的話, 在哪裡?怎樣建?為何事前不容許參與?甚或表達意見?熟悉程序、可盡用手上權力之餘,過程是否符合公眾期望和公義,是兩回事。
政府後來表示, 是有諮詢的,那些簡單的展板、問市民設施、學習活動和運作等問題的問卷、為期六個星期,這樣就能讓香港人充分表達對這件「大好事情」的意見?
再說,港鐵香港站的展示, 是香港故宮專家趙廣超先生在政府委託下設計的展示,趙先生是位有心人, 他研究故宮多年, 希望給人說更多歷史和文化的故事。據傳媒報導,他只在「短到數唔到」的時間裡去做這次展示,他也是跟大家一樣時間才知有建館這事情。行政經驗如此豐富的司長,怎麼會在諮詢、展示宣傳上來得這麼急就章?
趙廣超先生被記者問及(見一月一日︽星期日明報︾)在香港設一個故宮博物館,如何講得出香港人的故事?他回應:「我們要知道香港人自己的立場和方向,『香港人珍惜文化的態度』是如何⋯⋯至少在以往我跟他們(內地文化單位)合作的過程中, 我會盡量站在香港的位置⋯⋯一件事如果我不去爭取我的看法, 話語權便不會落在我手上。」在這個重大文化項目上, 香港人又有多少話語權?
有人說, 這是林太為選特首舖路的項目,這種猜測在今天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有時在所難免,為官三十多年的從政者也沒理由沒有這種政治敏感度,林太應該相信建館的確是好事,只是這種「極具效率」的處理方式是否會將好事變壞?值得思考。
天主給人選擇的自由, 但聖言也告訴我們該怎樣行使這份自由,「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路十四11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