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笑談北歐四國
與一班相熟的好朋友一塊兒旅行是賞心樂事。「相熟」等於互相認識,知道對方的脾性習慣。「好朋友」必須有包容、體諒、互助及寬恕才能令旅行生色。十六天的旅程轉眼過去,又要踏上歸途;畢竟香港是我們的家⋯⋯
用「小國寡民」來形容丹麥、挪威、芬蘭和瑞典也不為過。人口由五百萬至九百萬。全球最好社會福利的國家,思想開放,言論自由,教育辦得非常成功⋯⋯
舉兩個與教育有關的例子,定會引您發笑。早前瑞典政府立例,課餘不得把孩子送去補習社。一天上課已足夠,課餘孩子應該玩耍才對。這法例如在香港實施,補習天王天后一定失業。老虎媽媽肯定老貓燒鬚⋯⋯
另一情況如下:一直以來瑞典國民由幼兒院到大學,「斗零」學費也不需交。最叫人感動是連外國學生一樣優惠。消息傳出,不少非本土學子湧到, 當然包括中國學生吧;結果人太多,政府唯有酌情收費⋯⋯
在路上聽到中國遊客高談闊論, 說原來「維京人」是海盜,靠打劫起家。的確,我們對「斯堪的略維亞半島」祖先的印象是頭戴牛角戰帽,非常勇悍的戰士,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民族到十七世紀才漸漸成形,組成王國, 再加上冰島,這五國的朋友對現代世界貢獻委實不少⋯⋯
反觀今日世界仍存的文明古國, 動輒就是三四千年歷史。中國、印度、埃及(勉強加入),我們的表現卻乏善足陳,強差人意。人家幾百年的進步可以堂堂正正走上人類舞台,我們偉大的祖國?由於「無知」地發展經濟,結果「環保」成了最大的敗筆。目前中國政府不斷向北歐諸國求教借鏡;實在是個大大諷刺⋯⋯
北歐諸國與海洋湖泊結下不解之緣,是以漁業非常興旺,亦是重要經濟來源。我們這班香港人一向與「海鮮」結仇,所以亦有不少大快朵頤的快樂時光。平心而論,廣東人對處理海產河鮮實有一手,這方面我們當之無愧⋯⋯
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香港教區可以說是舉辦朝聖團最多的地方教會。近期的「世青」已有五百多人出席,成績不錯。「朝聖」幫人增加與神相遇的體驗;旅遊則擴闊視野,認識世界,促進國際的共融。如果兩者都做不到,實是浪費⋯⋯
神父通常習慣幫人,猶記得在聖母堂服務期間,常常與若瑟會老人家出外朝聖。落旅遊巴士時,自己一定先行,然後站在車門,扶他╱她們一把。今天角色互換,是團友扶我下車, 因為膝關節出了毛病,下梯階較辛苦; 是修「謙遊德行」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