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鄰里情
香港是一個彈丸之地,人口眾多,房屋密集,不少地方的居住環境擠迫,鄰居碰面的機會自然增加,理論上鄰里關係應該更為密切。問問四周的親朋戚友,似乎大多數人跟鄰居沒有太多聯繫,即使上班時在升降機內碰上,也鮮有傾談,有些甚至完全不認識鄰居,究竟為甚麼會出現這種冷漠的情況呢?
我和家人在現址已居住了三十多年,多年來,見過不少鄰居搬入搬出,也知道有些鄰居住了很久。同一座大廈裡,最多機會碰上的,一定是左鄰右里,然後就是住在同一層的其他鄰居,最後就是其他樓層的住客。早上上班時,在走廊上偶爾碰到鄰居,大家仍有點倦意,亦有點匆忙,互相輕輕點頭,然後說聲早晨,由等候、進入至步出升降機的數分鐘時間裡,大家再沒有談話。每次見到對方,也是同樣的表現。
我們對待鄰里的表現,跟一些因素有關。第一、香港人生活忙碌,假如見到一名身穿西裝、手攜公事包、走路步伐急促的人,一定令人產生忙碌的印象,即使自己有空,也會估計別人忙碌,不敢跟別人展開話題。第二、有些人比較內歛和被動,怕跟鄰居往來太密切,有機會對別人構成騷擾。第三、有些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強,鄰居向他們提問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別人多事,恐怕自己的私隱被侵犯。
有一天,爸爸開啟信箱,發現一個沒有貼上郵票的信封,信封面是親筆寫上爸爸的名字和住址,回家打開後,看到一封親筆撰寫的信件,他急忙把信紙翻開,看到一位認識已久的鄰居的名字。這位男鄰居的姓氏比較特別,但他的名字,我們也是第一次知道。在信中,他說跟我們一家人在差不多三十年前一起搬進這屋苑,所以對我們的家庭比較熟悉,因為大家住在同一樓層,所以比較多機會在大廈範圍內碰見,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只會寒喧幾句,沒有詳談。他今年八十多歲,把單位賣出,準備和太太搬到天水圍居住,享受寧靜安逸的環境。在搬家前,他捨不得所有認識多年的鄰居,於是逐一親筆寫信道別,留下將來的聯絡電話和地址。我的爸爸在閱讀信件時,表現得十分感動和捨不得,希望在他搬家前跟他飯聚,不料他已經搬離了,只好日後再次聯絡。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鄰里之情,不應忽視,不應以生活忙碌作為藉口,嘗試主動和多點關心鄰居,跟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大家彼此愛護和支持,生活更加愉快。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