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雞與鳳凰

期數
3806
刊登日期
2017.01.2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29 日

雞年來了。有說家雞是印度人在公元前二千年馴化的。而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鳥骨,雖不是進化完善的雞骨,極可能是由原雞向家雞的過渡。且極有趣的是,雞骨中有不少為雄性, 莫非當時豢養的原雞,除了食用卵用,還有祭祀用途?也可見雞的馴化可能比其他六畜還早。古說神農嘗百草,後稷教稼,相土乘馬,王亥服牛……那末,發明養雞的是誰?西漢劉向《列仙全傳》說洛陽人祝雞翁「居尸鄉北山下,養雞百餘年,雞有千餘頭,皆立名字,謩棲樹上,晝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東漢應邵《風俗誌》說該翁「呼雞曰朱朱」。古音「祝」「朱」相近,其實都是養雞者呼雞之聲。雞翁姓祝,也許便是這樣附會的。

古人愛畫雞於窗以辟邪,說雞血能破妖法,《山海經》多次謂祭山神要用雞,尤其是雄雞。還說「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皆鳴。」扶桑樹是長在東方的神樹,玉雞即雞中之神。雞鳴既兆日出,把這附會到陰陽五行, 雞即屬陽屬火。《韓詩外傳》說:「君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於是有五德,成了人格象徵。

鳳凰的原型是雞,卻不是家雞,而是野雞,即雉。唐人編撰的佛典《法苑珠林》收了許多中國古籍上的寓言來證佛理,有一則引劉向《孝子傳》說: 「舜父夜臥,夢見一鳳凰,自名為雞,口銜米以哺己,言雞為子孫。視之,如鳳凰。」顯然,在古人眼中, 鳳凰即野雞、山雞的神化。《山海經.南山經》說「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 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論語》說孔子因為很久沒見到鳳凰而抱憾, 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讀古書,漢代還有許多修煉有術者在飛升時有龍鳳接引,之後日少,是人心不古?當然不是。愈近後世,原始思維愈褪色,超自然現象也日見稀罕了。

昔人每天看著日出日落,周而復此,愛把這想像為日母羲和駕著六龍車飛過。又有說她生了十個太陽,又名金鳥(烏),後來他們不守規矩,十日並出,釀成大禍,被后羿射下了九個。這神話波瀾壯闊,很有史詩味況,樸素些的神話則咸以為有隻鳥住在日中,或有隻大鳥負日而飛,每天由東到西。於是便有所謂三足鳥的傳說,華北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和漢代畫像磚都有這類圖像。金雞—陽鳥—太陽,是個在古代流傳不息的崇鳥敬日母題。而中國人發明了許多文化動物,也許雞的地位最高。至今,民俗仍以年初一是雞日,不許殺雞。然後才依次是其餘六畜的生日,至於人日則敬陪末席,排在初七。風俗是古來原始心靈的沉積,信焉。(雞年說雞,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