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台灣韋方濟神父來港

期數
3806
刊登日期
2017.01.27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1 月 29 日

 灣台南菁寮天主堂主任司鐸韋方濟神父(François Verny)一月來港為教徒寫「法式」中國揮春。韋神父在這所遊客絡繹不絕聖堂內透過書法福傳;最近他更籌劃要維修聖堂及成立牧民中心,為這個農村堂區注入活力。

聖若望兄弟會韋方濟神父來港為聖母聖衣堂、聖本篤堂、靈火天地等團體寫揮春,並為維修菁寮聖堂及設立牧民中心籌款;同時主持聖經講座,分享其修會對若望默示錄的靈修。

六十歲的法國傳教士韋方濟神父一月十三日對本報說,他借助藝術福傳乃無心插柳,全為應付堂區的牧養需要。

菁寮堂區的壯年人大多到大城市工作,留下長者及兒童在村內。「參與堂區主日彌撒的教友徘徊於二十人左右。」韋神父說:「這是個可愛的堂區,但我也曾在祈禱中向天主『投訴』: 堂區牧民工作因資源匱乏而飽受限制。」

韋神父早年有見聖堂裡的苦路畫沒有文字介紹,於是親自手寫,更用木材砌出新的讀經台, 料不到其作品廣受注目。

藉書法傳遞信望愛

菁寮聖堂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由普立茲建築獎得主波姆(G. Bohm)設計,聖堂由鋁皮的銀色陡峭角錐尖頂包覆,成為台南地標,令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朝聖教友及遊客大多只拿著手機在教堂內外不斷拍攝,少有真正停下來欣賞和祈禱。」韋神父說:「於是我邀請朝聖者關上手機。」因此,愈來愈多遊客能接觸到韋神父的書法。

經過多番練習,韋神父六年前正式為教徒寫書法,他混合中、西筆法,也會在中文字旁寫上法語註解,「朋友告訴我不要臨摹傳統字帖,否則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他的揮春多寫上「信、望、愛」、「耶穌」、「平安」等信仰詞彙,並蓋有「菁寮天主堂」金漆印章。

韋神父亦透過這次來港寫揮春的機會,向本地教徒募捐以幫助菁寮堂區維修及開設牧民中心的工作。

神父說得一口流利台語,當他知道堂區學校兒童沒人督促做功課,會在課堂後陪伴他們做家課。他又期望把堂區內另一聖堂翻新成牧民中心以開展新的青年牧民工作,也計劃邀請義工留宿以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來台灣二十七年的韋神父說, 台灣人友善,故此希望為他們付出更多;而早前一位露宿者教友猝死,他傷感之餘,亦希望盡早為青年教徒提供最好的成長機會。

談到來台經過,韋神父說他兒時立志到非洲傳教,但後來自己曾一度遠離教會。「雖然我曾經忘記耶穌,但耶穌沒有忘記我。」他修道前因著一次跟隨女友到意大利朝聖的機遇,被基督信仰團體的友愛再次喚起他的傳教心火,以及對修道的渴望。

後來他遇上聖若望兄弟會會士, 遂於一九八一年入會;完成培育後,長上希望有會士能到台灣傳教,於是韋方濟神父便請纓到菁寮堂區服務。(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