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令慷慨不再?
二月八日是聖女柏姬達修女(Josephine Bakhita)瞻禮。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其二○○○年的封聖禮上說,我們在這位曾經是奴隸的聖女身上,找到提倡真正解放的芳表,也看到啟迪人心的生命──她啟發人們不要被動地接受一切,要堅定不移地讓權利被剝奪的人重獲真正的自由。
二○○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在希望中得救》通諭中,扼述這位聖女的生平,視她為基督徒希望的卓越典範。
柏姬達於一八六九年在蘇丹出生,八歲起便開始其奴隸生涯。她多次輾轉被販賣給不同的主人,最後她被賣給駐蘇丹首都喀土穆的意大利副領事雷雅尼(Callisto Legnani),這位新主人把她帶到意大利。
在意大利,有一個家庭收留了她,以便照顧自己的女兒,聖女陪伴少主人入讀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籌辦的寄宿學校,更在那裏領洗成為基督徒;後來她堅拒與他們返回非洲,開展了雙方漫長的訴訟。由於奴隸制度屬非法,法院就這宗意大利居留權案件裁定柏姬達擁有留在意大利的自由。一八九三年,她加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並且在那裡度過餘生。
不少教會人士正在努力爭取訂柏姬達成為奴隸與被販運者的主保。於今年聖女的瞻禮日,教宗方濟各說她的一生可激勵眾人去幫助那些被迫遷的難民,特別是緬甸境內的羅興亞人。教宗說:「這些被趕離緬甸的人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處,因為無人肯接納他們。」一名在泰國的難民表示:「我在世上無處容身。」
今天,全球有超過二千一百萬名難民,當中逾半由十個國家照顧, 但這些國家只佔全球總收入的百分之二點五,亦是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國家:以每一千名人口計算,約旦收容八十九名難民、黎巴嫩二百零九名、乍得三十一名、吉布地十七名、剛果十四名、喀麥隆十三名、土耳其二十三名,以及南蘇丹二十二名;相比之下,在富裕國家中,同樣以每一千名人口計算,瑞典收容十四名難民、加拿大和法國各四名、德國三名、澳洲一點五名,而美國更是少於一名。
香港對待難民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政府實施的統一審核機制軟弱乏力,為有意在第三國家尋求庇護和安置的大概一萬人來說,不過是象徵意義而已。
美國一向是接收香港難民的主要地方之一,但新總統當下已表明不歡迎難民。倘若香港能夠向這批難民提供更佳照顧且加快處理其申請, 無疑是向那些時常粉碎待援者希望的富裕國家所作出的美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