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風文澤】人際關係

期數
3809
刊登日期
2017.02.17
作者
何巧仙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2 月 19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友人拿著手機在「在線上」等候,對方在「輸入中」。來回文字溝通多次,略感以此表達不了,開始語音輸入。兩者都同時間錄音又聽錄音,費時頗多。我問友人:「為何不直接致電通話?」她說:「就是不想直接對話!」這實在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生活在香港,人際關係有時頗疏離。有試過舊朋友飯聚時,各人都拿著手機「忙碌著」,不是回覆訊息就是整理版面,誰也無用心相處的意欲,結果就是無甚意義地吃了一頓飯。又試過在擠擁的地鐵車廂,各人都害怕跟他人有眼神接觸,望過半秒後又立刻迴避。回到住處,巧遇鄰居時隨心問句「吃了飯沒有?」卻換來「砰」一聲關上門。如果各人在以上情況都願放開懷抱和釋出善意,結果會否截然不同? 

泰澤團體邀請青年作生活體驗, 從沒預先面試。羅哲修士曾說:「要為信任人而冒險」。修士與我們素未謀面,卻抱有單純的信心,安於把整個村莊的大小事務交託給我們協助甚至帶領。在泰澤的團體生活亦讓我體驗到相處和溝通如何簡單直接。不論是在大組聖經分享或是用餐,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都可隨處盤膝而坐,一句「嗨!我是某某, 來自香港,您呢?」就可以打開話題隨心聊天,誰也不覺尷尬。在暑假高峰,幾千人的營地實務(工作坊、膳食、清潔等)都可以弄得井井有條。這靠的只是一張日程紙,不需要手機即時通訊群組,也沒有電子活動提示。關係的建立不擔心言語的隔膜或溝通的技巧:辛勞地洗廁所時一起哼著短誦,忙亂地搬食物時互相給一個微笑(甚至偷偷地尖叫)。大家的心都連繫著,還需甚麼呢? 

在香港生活,獲得最快最新的資訊實在重要:無論是久違的朋友訂婚、同事在那裡「打卡」、家人昨晚跟誰約會等都可瞬間得知。我不否認科技發明日新月異的好處,但要透過手機去認識別人總是使我不自在。看到人家的最新動向,按了「讚好」甚至給了個「笑臉」回應,又代表甚麼?我始終更享受跟三五知己親自交往和建立關係:親眼見到友人形容旅程時喜上眉梢,或親耳聽到家人生活壓力的嘆息,那種感覺來得更自然和真誠。

正因相信關係用心感受的,我在這些年來漸漸減少瀏覽社交網絡、退出困身的訊息群組、婉拒喧鬧的約會。回到家後,我會毫不吝嗇地把手機擱置在一旁,好好享受跟家人的優質相處時間。這樣的生活令我舒暢, 跟親友的關係仍是緊密如昔。

回想當年在泰澤三個月的宿舍生活,迎接和歡送朋友是時會發生的。昨天有兩三位來自非洲的朋友到步安頓,他朝又是一群南美洲孩子要離開。雖然宿舍內人來人去,但相處時總是愉快:見面會打招呼,坐下可敞開心扉:由信仰文化到社會風俗都可暢所欲言。離別時是會依依不捨,互相擁抱和灑淚的背後卻深知大家體驗過人際關係的光輝,令我印象深刻。

泰澤生活啟發我的「關係以人為本」的信念在香港生活是值得實踐的。無論是父母和子女、老師與學生、甚至酒樓部長跟茶客,都可以是難能可貴的關係。雖然相交的不一定「天長地久」,但可以在彼此生命中同行一段路,在對方的心坎裏有個位置,已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泰澤同鄉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