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聖人也有過去 罪人也有未來
教宗方濟各強調,教會不是聖人聚集的俱樂部,也不應是個任意論斷近人的地方,而是能讓罪人尋求庇護、悔改,以至得到轉化和寬恕的家。
教會訓導強調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皈依、改變,這理念能延伸到社會當中;而負責本港羈押及管理囚友工作的懲教署,顧名思義也秉承著相同的理念。
然而,這教會理念未必為廣大社會所認同。社會人士或認為,相信天主且熱心參與教會活動的人,通常會承認自身弱點並需要外在支援以克服生活挑戰,但旁人同時會期望對方務必是正人君子或聖潔無瑕。因此,當熱心投入教會的信徒走上歧途,他就會被標籤成偽君子或騙子。
這些說法也許有些道理,但仍不能隨便斷言──不少國家的領袖慣於上教堂,然而公眾從不認為他們能夠在道德上高人一等。
過去曾有兩位國家元首在國際舞台上屢受質疑,第一位是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他聘請私人的專職司鐸,也在其馬拉坎南宮設有小聖堂,同時卻殘酷對待自己的人民。
另一位是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他慣常到首都聖地牙哥主教座堂參加彌撒,但對於稍為反對其國家恐怖主義政策的人,都會施以血腥清洗。
他們在公開場合中所展示出的虔敬形象,往往備受譏諷, 馬尼拉一份報章曾刊登一幅有警世意味的漫畫,描繪出一匹駱駝嘗試穿過馬賽克上刻蝕出的「針孔」,而馬可斯正背著這塊玻璃窗,在祭台前虔誠祈禱。
這裡所指的「針孔」,實際是一道空間細小,只能讓人進出,動物卻過不去的通道。在福音中,耶穌正正以此作比喻: 「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天國還容易。」(瑪竇十九24)而伊斯蘭信仰也有類似的比喻。
對於此等領袖,英國歷史學家艾頓勳爵(John Dalberg-Acton)所言非虛:「權力趨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這意思實在清楚不過──宗教信仰並非一面讓人忽略行義修德,卻用作掩飾錯誤判斷、制度失效或尋求肉體快樂誘惑的盾牌。所有宗教亦承認信仰並非道德的保證,但宗教強調人必須不斷更新轉化。
記著,聖人只有過去,但罪人確實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