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中梵關係與教會的原則

期數
3811
刊登日期
2017.03.03
作者
博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05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去年關於中梵可能會簽署協議甚至建交的消息及傳言不絕於耳,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沉寂了一段時間,湯漢樞機突然於二月九日在《公教報》撰文談論對中梵交談的展望,再次引起討論。湯樞機以非常樂觀和教會學的角度來談他的看法,筆者細讀和學習了,不敢說完全讀懂和明白一些教會學理念,但也能理解湯樞機的苦心,畢竟中梵關係已經僵持幾十年,明白湯樞機及部份神長和教友焦急的心情,希望中國教會能在中梵對話甚至建交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和成長。

拜讀湯樞機一文及回應文章,同時也拜讀了一些回應的文章,以及一些內地教會網站上的評論。篇幅有限,不能在此引述全部從這些文章和報導學到的意見。然而,其中各評論者都有論及核心問題,關於主教任命和愛國會角色等問題,筆者也希望繼續請教湯樞機和各位的看法。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信仰原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都不被梵蒂岡承認,若他們對主教任命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不變, 即使聽說他們可能會稍為放寬一些控制,那麼我們教會是否因應中國的「獨特」情況,而作出一些調整,縱然教宗仍保有最終的任命權?我們明白教廷的意願良好,是為了牧養國內的羊群。我們擔心的是中國政府仍把宗教當作外來的干擾,不是要維護宗教信仰自由,而是要加以控制。在此情況下,我們擔心把信仰原則放寬了,那麼教宗是決定主教人選的最後與最高當局這信仰原則,只會更難堅守。在權力明顯不平等的情況下,教會如何能相信「愛國會」和「主教團」所推薦的人選? 教會在主教任命上變得更被動的話,如何能有助教會的真正發展?教會作為靈性的團體,其發展理應不是以經濟或人數的增長來衡量。再者,信仰原則的退讓是否真的有助教會發展? 更令人費解的是,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主席劉柏年在接受《南華早報》回應湯樞機一文時,態度繼續盡顯傲慢地表示,北京還沒有跟梵蒂岡就主教任命達成協議,又否認「地下」教會團體的主教會得到政府的認可。

對於湯樞機還建議把愛國會變成一個「由全國天主教神長教友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愛國愛教的群眾團體」,劉柏年更直接說:「這只是他(湯樞機)的個人意見。」又表明對於中方未來會否自行祝聖主教,將取決於「未來的中梵對話」。他言下之意根本是說明「愛國會」並沒有打算改變他們的做法,而且「愛國會」的性質也絕不會只是「非營利性愛國愛教的群眾團體」,而是繼續以「一會一團」的形式控制中國天主教會。

在這樣不平等和欠缺互信的背景下,中梵能如何展開有意義和互相尊重的對話?若在這樣的對話中,教會要對信仰原則作愈來愈多的退讓,但對方卻一直只堅持不肯退讓,那麼對方只會更輕視我們的信仰原則。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 委員會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