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青年關心內政 厭倦北韓恐嚇論調
(天亞社編譯)北韓恐嚇戰術幾十年來行之有效, 然而南韓人民開始質疑「北韓威脅論」是南韓政客轉移國民視線的稻草人,而部份年輕一代亦關注本土議題多於兩韓統一。
六十歲的瑪達肋納在韓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她說: 「自從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以來,所有南韓獨裁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透過助長對北韓的仇恨,維持秩序和壓制。」
瑪達肋納曾是紡織工人,成功地在首爾一個市場裡開設小店。她也是公教職工青年會的前領袖。
她歷盡一九五三至八七年間的所有軍人政權,最終見證民主在南韓誕生。
她坐在一台縫紉機前, 一邊修補外套一邊說:「所有軍官都有系統地利用北韓共產黨來合理化他們對個人自由的濫權,或是為了助長財閥而對工會的壓制。」
瑪達肋納補充說:「我們已被國會彈劾的總統(朴槿惠),現在還未意識到南韓人不再害怕金正恩領導的平壤。」她丈夫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大規模工會示威運動中,被拘捕過好幾次。
她說:「首爾講到對我們的核攻擊,但沒有人再相信了,因為它不會發生。」
這種言論在一位經歷了幾個政權的婦女身上,反映南韓人民對共產主義鄰國的態度的深刻改變。
結果,即使根據官方消息,平壤自二○○六年進行了五次核試,以及多次針對首爾和美國利益的彈道導彈試射, 南韓的公眾輿論,特別是年輕人,現在只視之為宣傳和操控。
最近一年當上年輕國會議員的朱妗(Joo Nye)是位政治學者。她笑著說:「朴槿惠的部長、副手和顧問,從未停止指責數百萬示威者是被金正恩政權操縱,說金的唯一目標是推翻南韓。」
「這是荒謬的,因為每個人都清楚看到,她只是利用那終極的北韓威脅論來拯救自己。但這個歷史稻草人已不能再嚇倒任何人了。」
因此,在宣布導彈試射或核試後,南韓人已不為所動。他們更專注於就業和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況。
廿四歲的韓是延世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生,積極參與社會行動。她說:「我們從小就聽到來自政府的相同信息,但我們厭倦了北韓,及導彈和戰爭的故事。」
「我們的父母活於能夠輕易操控民意的獨裁統治下,因為人們沒有電視、電話、互聯網或社交網絡。」
四十五歲新聞工作者崔景榮(Choi Gyeong-yeong) 曾在公營電視台任職記者,因為拒絕「向公眾作出官方宣傳」而被解僱,他指北韓「在我們的想像中,總是聯繫著暴力和侵略」。
他續說:「我們在學校和歷史書中,就是如此接受教育。北韓這個兄弟國家,一直是敵人,所以是難以挑戰這種洗腦。不過,接觸外國資訊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真實的故事。」
「其實,與北韓的關係的事實,使它成為一個『韓國人』鄰居,雖然我們不再感到有聯繫。它是另一個國家。」
年輕人較不重視意識形態,主要關心他們的未來和就業,現在視北韓為不可能與之統一的外國。
來源:《十字架報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