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探討安老問題

期數
3811
刊登日期
2017.03.03
作者
關傑棠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05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許久以前,我們教區負責建築的神長犯了個毛病,就是以為信了耶穌的人不會衰老;結果蓋建聖堂時,從不考慮升降機(電梯)和停車場的需要。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則師「水皮」(不夠班),二是神父為了省錢,一於按著腰包。若干年後,問題開始浮現,變成司鐸安老的一大障礙。當然教會肯日後補救,但已花了不少寃枉錢並使用者不便。

神父老了,但仍精神,只是腳力衰退,行動上落不大方便,這刻神父宿舍有沒有「升降機」設施,成了去留的一大關鍵。老神父雖則體力不繼,卻頭腦清醒,他們是「開彌撒」和「聽告解」的最佳人選,可以幫輕其他鐸友的工作量。正如國人說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要珍惜。只是目前香港有五十多個堂區,認真可以照顧老神父的宿舍並不足夠,可供選擇的去處不多。

專門照顧長者的安貧小姊妹修女是我們教區神父的大恩人,她們經營的兩間安老院分別座落新界上水和港島黃竹坑,前者是聖若瑟安老院, 後者是聖瑪利安老院;兩間都照顧了不少退休神父、修士和修女,真的功德無量。然而她們正遇上全世界同一的困難--聖召荒。坦白說,這修會的宗旨是一生服侍老人,由入院那天直到他╱ 她們回歸天家,實在很不容易;因為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夠活得愈老愈可愛,反而是愈老愈頑固居多。這與倫理善惡無關,倒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及衰退令自己和別人無所適從,每天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中⋯⋯我謹向安貧小姊妹修女致敬⋯⋯ 

老人最忌孤獨,他╱她們需要家人朋友的照顧、陪伴外出散心。有個非常負面的例子值得提出,教區中心十三樓以上是神父宿舍,亦有特別照顧退休和患病鐸友的房間,安老設施齊備不在話下,更有男護士專人照顧。神父獨身,由女護士照顧有時會感害羞;這點教區做得正確。不過,教區中心有個先天性缺陷,就是地形太斜和交通出入很不方便;如果你想造訪某老神父,那就要經過重重關卡了⋯⋯ 

我曾經建議在聖神修院蓋所神父安老院,理由之多和之好,這回不再重述。可惜反應是與政府立的地契不符,不可能!其實事在人為,沒有試過又怎可這麼隨便下判決。今天的形勢大不如前,從前教會跟英國殖民政府的關係良好,與目前的特區政府比較,當然有分別。耶穌會神父辦大學受阻可以理解,然而蓋建一座小型安老院, 問題應該不算太敏感吧?神父們一生貢獻教會,服務人群,晚年能多得各方資源配合,理應問題不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