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方濟各開拓更新之路

期數
3812
刊登日期
2017.03.10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2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四年前的三月十三日,教宗方濟各於象徵悔改皈依的四旬期內當選教宗。

自此教會在他的帶領下進一步朝向更新、皈依的旅途,同時走出固有框框。這舉措為教會帶來新氣象,能鼓勵教徒更新福傳使命,「動身離開自己的舒適地區,好能接觸需要福音之光的一切『邊緣』人士」。(《福音的喜樂》20) 

教宗方濟各給教會最大的禮物之一,是制定「慈悲禧年」,讓人藉此為恩寵與靈性更新。歷屆聖年均回應時代處境,同樣地,教宗透過慈悲禧年治愈社會創傷,關心難民與離異夫婦等最受忽略的一群。

禧年期間,教宗以言行展示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氣質,示範如何尋回、引領、聆聽及包紮傷者:他親身到希臘迎接難民到羅馬,而教宗救濟所更細心照顧露宿者。

循此慈悲氛圍,他進一步帶動牧民工作的同理心,《愛的喜樂》勸諭以「慈悲與融和」兩條軸線向家庭牧民範疇伸展,啟發地方教會在婚姻與家庭牧民上開展更整全的工作,如推動生命倫理。

悔改更新不單關乎個人,也關乎整個教會。為此,教宗推動連串的教廷改革,精簡重組教廷部門,以更整全層面回應社會挑戰。對於落實改革,教宗亦不懼於處理爭議課題,他成立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防範問題於未然。

方濟各敢於指出教會內一些根深蒂固的陋習,其中提醒司鐸,他們與平信徒關係中當提防「教權主義」:「這態度不僅抹煞基督徒的人格,也會輕視和低估聖神賜予我們子民內心的聖洗恩寵。」他一方面鼓勵司鐸脫離這種官僚思想,另一方面提升婦女和青年在教會的參與。

教宗在人倫關係上標榜慈悲,在與受造界關係上提出「生態皈依」,以整體生態學面對生態氣候危機,這也是他在神學上的創見。

然而,教宗的種種創見不一定廣受歡迎,有人便擔心他過份前進,早前較令人關注的是幾位樞機要求他澄清《愛的喜樂》勸諭中就「離婚再婚者」再領聖體的觀點。

事實是,歷任教宗訓導一脈相承,近世革新亦源自梵二潮流,以回應時代徵兆。大公教會本質原是多元中見團結,並從中透過對話去回應時代需要,這也許正是方濟各對整個教會的期望。為身處香港的我們,當如何活現教宗方濟各的教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