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身在此山中

期數
3812
刊登日期
2017.03.10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2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創十二 1﹣4
答    唱:詠 33
讀經二:弟後一 8-10
福    音:瑪十七 1 ﹣9 

一直以來, 都很嚮往去看上主指給亞巴郎的地方( 創十二1) , 就是上主召喚、祝福他,並帶領他離開家鄉, 前往上主替他和他的後裔準備的地方。於是在公元二千年七月,完成學業回港前,我向院長提出了一個心願,去以色列朝聖。由於是窮學生,沒本錢跟團找導遊,故此決定落腳於聖城二十餘公里外之熙篤會拉道倫(Latrun)修院,再由該團體幫助安排行程。結果差點沒進行了一次「快閃式朝聖」。

可能負責開車的修士已經去過太多次,他總給我和與我同行的西班牙院長那感覺, 就是「都沒有甚麼特別,走馬看花繞一圈便可以了」。於是我們就這樣一天內,極速駛過耶路撒冷外圍的曠野地區。當時感到最可惜的是,明明經過死海,不要說體驗一下它的浮力,竟然連沾一下水也不能。如果我沒有堅持要求逛一下, 恐怕連下車的機會也沒有。 

快閃式朝聖 與 自由行

於是翌日我和西班牙院長決定叛變,轉作自由行。聖地為我倆可不是家常便飯,不爭取自決的話,還未知會否有幸再重遊。所以我們自行揀選幾條路線,並於兩三處住宿,其中包括了大博爾山,因為這是三位宗徒的「遺憾」。他們不能達成的願望,自己卻安排到了!最後留下了甚麼印象和回憶呢?大博爾山不算很高,約海拔五百多米,倒是在山頂上看出去那片遼闊的平原,至今仍深刻印在心底。靈性之經驗嘛⋯⋯當時是放假的心情,沒有太認真。還是淡忘了?我在大博爾山上過夜了,又怎樣? 

為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來說,那一次必定是畢生難忘的經驗。是師傅耶穌特別的安排及挑選,是暫停竭息的時間。在這簡短time out之間,能與耶穌私下相處,讓祂帶領攀山,到個清靜的地方。腳下遠處無垠的空間,本來已經在洗滌著心靈。舒暢輕鬆之餘,回頭一望,竟看見耶穌的真面容。祂好像站在山崗上時,也更悠然自得,真我流露。這是甚至宗徒們平常少見, 完全容光煥發,神光透現的基督耶穌。

不只如此, 他們一行人彷彿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空間轉移,進入了超越時間的世界, 因為連古人也出現在眼前,與耶穌交談。梅瑟和厄里亞皆為舊約聖賢,擁有崇高的地位。他們的顯現,耶穌能與他們並列而站,難道耶穌真是「禾稈蓋珍珠」,平實謙和的祂,本是尊貴無比? 

「主啊, 我們在這裡真好! 」( 瑪十七4) 在這份帶著興奮與熱情之反應下,難怪伯多祿會禁不住心生渴望, 開口作出搭帳棚之提議;相信另外兩位宗徒也必然和應。然而,來自人間的聲音始終未及來自天上的聲音震憾。天父不但亦發聲顯現, 並且確認了耶穌之尊威。「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他!」(瑪十七5b ) 

大博爾山上的經驗

三位宗徒在大博爾山上短暫的神聖經驗,沒有立即果實纍纍,不過後來在基督復活之光照下,他們的信德及忠誠瞬卽茁壯長大,成樹成蔭。耶穌顯聖容這事蹟在三部對觀福音皆有記載,可證在初期教會中經常被宗徒們提及。至於對聖若望宗徒之影響,榮和光更成為若望福音的重要主題。「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一14 ) 

除了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地道出耶穌正是聖言,帶來世界真光之外,在耶穌受難前夕「臨別贈言」的首尾,再三提到光榮。「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若十三31 , 32 ) 耶穌結束向門徒之贈言後,接著轉而向天父禱告說: 「父啊! 現在, 在你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 我在你前所有的光榮罷! 」(若十七5)在這章「光榮」用了共八次。

四旬期中默想耶穌顯聖容奧蹟,使我們更成熟地渡過這段準備過復活節的日子,而不停留在愚稚中,為齋而禁, 灰暗陰沉。四旬期是特設的安排,給予時間與基督共處,信任祂,讓祂帶領登山。那山可以是大博爾山,也可以是加爾瓦略山。我們必須克服抱怨: 爬山很辛苦,還要走多久,還有多麼遠。一旦腳踏在山嶺上,我們會豁然開朗,進入神聖空間,與天主聖三相遇。在那永恆的一剎,目睹充滿聖神之基督的真面容,更會聽取天父彰顯自己,為祂愛子作證的聲音。

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反省及悔過時,我們往往感到可惜。可惜的是在當時沒有珍惜,濫用自己的自由和天主的仁慈;在受誘惑之際, 浪費了恩寵,背叛了自己。又怪當時太自我、太主觀,並迷失在自我的主觀之中。可惜不如珍惜。

在連續數個四旬期主日的第二篇讀經裡,聖保祿宗徒都不斷強調恩寵之寶貴。「天主拯救了我們⋯ ⋯ 是按照他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予我們的。」(弟後一9)珍惜天父所賜、基督所為、聖神所佑, 這才是悔改歸依的核心精神。我們不單珍惜生命中某次與主的高峰經驗,在日常生活裡, 甚至於低谷時,也要記住上主是靠山。

默觀天主的面容,也許真的不用搭棚卧宿,因為心已留在那山上。如果印象深刻,必然銘記。縱使已經下山,仍然受聖容的光輝照耀,為光輝的聖容所吸引。可是,或許有更超越的境界?蘇軾︽題西林壁︾有以下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都懂得引用, 又何曾放在生活體驗中?我們一生都活在天主慈悲仁愛之中,天地你我皆顯示祂的容顏;當然尤其在基督身上,不只在顯聖容時,亦在受難至死時。尋求祂, 不須往那山去,蓋因身已在此山中。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香港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