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病入膏肓還是病入膏盲
期數
3812
刊登日期
2017.03.10
作者
秦思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2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膏肓」是甚麼?
「肓」, 讀作「荒」,別寫成「盲」。
「膏肓」有兩個解釋。在針灸學上是位於背部肩胛骨內側的穴位(見圖),左右各有一個。
膏肓也是身體內一個特殊的部位。中醫把心尖脂肪叫做「膏」, 心臟至橫隔膜之間的部位叫做「肓」。傳統中醫認為人體的「膏」和「肓」這兩個位置,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因此, 後人用「病入膏肓」來指病人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也用來比喻事情嚴重到了無可挽救的處境。
「病入膏肓」出自《左傳.成公十年》: 「公疾病。求醫于秦, 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下面是這個故事的語體文︰
晉景公患了重病,向秦國求醫。秦君派了緩這位名醫來。
醫生還沒來到,晉景公夢見他的病變成兩個小孩,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 「那名醫馬上來到,看來我們逃避不了,要躲到哪裡去呢?」另一小孩說:「這沒甚麼可怕,我們就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便奈何我們不得。」
醫生來到了, 診斷後對晉景公說: 「沒法醫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紮針又達不到效果,湯藥也不能收效。這病已無法醫治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