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 就像共用廚房

期數
3812
刊登日期
2017.03.10
作者
凌君慧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2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我在加爾各答的家,有點像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香港電影《七十二家房客》迷你版, 一棟三層高的舊樓房,住著房東一家老少及十多家房客,除了房東有自家廚房外,不論獨立間或床位房客都共用一個廚房、一個爐頭、一個冰箱、一個天台晾衣服、一個儲水池供水,及一個小型共用聚餐空間。

感恩房東不是《七十二家房客》裡的孤寒包租婆,鄰居也大部份是好相處的良民,但卻不一定全都願意共同打理這個共用的家。廚房裡未洗的碗碟,地上倒瀉了的醬汁,冰箱裡壞掉了的食物,天台上失蹤了的晾衣夾,水喉不關導致斷水的儲水池,共用聚餐空間的午夜派對⋯⋯這些偶爾出現的問題,似乎都有著一個相通之處——「共」。

「自己的家自己打理」易,「共用的家共同打理」難,難在一個「共」字。

私人空間小,便把公共空間佔為己有;家門內打理得井井有條,卻不願意打理家門外的衛生;自家垃圾天天清,卻在公眾地方亂拋垃圾;關注個人健康,懶理公眾健康;鑽研養生之道不斷為身體排毒,卻不斷污染海洋向地球放毒,似乎凡是共用的,最後不是被私有化,便是被共棄。家如是, 國如是。

其實所謂共用,就是不屬於私人,而是大家共同享有, 共同承擔。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其實都不屬於我們,我們只是受託於天主的管家,天主希望我們好好管理大地,與祂的所有子女共用大地資源,分享福樂,新約聖經也有描述早期教會就是這樣作的:「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宗徒大事錄二44 )那時候,信徒都彼此相愛,「有的」願意把他們的私有公用,分給「沒有的」一起共享。

記得剛搬進這個家時發生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我放在共用冰箱內的六條青瓜, 無端端被吃掉了三條,後來發現是剛搬進來的兩位年輕女生的美麗誤會。原來她們平日一個負責買菜,一個負責做飯, 買菜的剛好買了青瓜,做飯的以為冰箱裡兩袋青瓜也是朋友買的,就順手拿了來做飯。於是,本來不太熟的我們,因著青瓜疑案打開了話題,感情也就這樣建立了起來。從此以後,她們做特別的菜式時,會留一些給我,而我也會跟她們分享親友送的補給品;大家多買了菜,會告訴對方可以隨便從冰箱拿去吃;在節日或生日或歡送等特別日子,還會搞國際大食會,鄰居們會做她們的拿手本國菜,可惜我不會做飯,不能為國爭光,只好拿香港朋友送的巧克力零食餅乾咖啡等甚麼當人情,然後厚著臉皮——吃。 

其實我們的世界,就像房客間的共用廚房,昨天我打破了別人的醬料,今天別人吃了我的青瓜。如果,大家心裡只記掛著自己的益處介意吃虧, 看見未洗的碗碟不洗,倒瀉了的醬汁不理,最後不但惹來一屋蟑螂老鼠害苦自己,鄰居間的關係也不會和諧,還有可能為了爭奪最大的共用空間,據為己用而起爭端。但是,當大家願意抱著包容和分享的心, 鄰居間的感情,自然就會慢慢地熱起來,共用空間才能真正被共用,可是共用空間是需要共同管理,不然共用空間只會淪為濫用空間。

有一位神學家說:「天主創造世界時,希望人能愛人用物,但在人心敗壞後,人卻只會愛物用人。」

在人心敗壞後, 愈富足的,似乎愈愛物,寧願囤積更多增加私人財富,也不願意因著愛,拿出來跟別人共享,更不願意付出,去保護他人的財富或公共財產。

當我聽到身邊有人說「我自己也不夠用,給不了多少, 沒用吧?」或是「在印度所有人都在亂拋垃圾,少我一個有甚麼用?」我就想,究竟我們要擁有多少才足夠分享?為甚麼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我只可以給多少」,而不是「我只需要保留多少」?為甚麼我們總是看「少一個人亂拋垃圾沒用」,而不看「少一個是一個」呢? 

其實, 哪怕只是十元八角,一個義工行動、一句由心祝福,或一句鼓勵說話,也是分享;哪怕只是少拋一次垃圾,少要一個膠袋,少買一次瓶裝水,也是分擔。

我祈求, 我們都願意為天主管理好共用的大地,珍惜資源,愛人用物,本著基督的愛,分享一切,分擔一切。亞孟。

寄自印度作者凌君慧為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成員,現於印度加爾各答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