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乖寶」與「初心」

期數
3812
刊登日期
2017.03.1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2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我們從小就給教導要善良、正直、說真話而不說假話……中國的讀書人,自開蒙識字到讀四書五經,自古都知道「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但真箇去「先天下之憂而憂」者,幾個有好下場?相反地,「忠忠直直,終須乞食;奸奸狡狡,有煎有炒」,幾成常態,聰明人都「緣督以為經」。少年時愛讀書,因為好運,有機會讀到許多彼時彼地被視為禁忌的古書洋書,把全本《聖經》由頭到尾讀了兩遍,還讀過《奧義書》,一些《佛經》和老莊,甚至《古蘭經》……小子少不更事,談不上有何抱負,讀書只為好奇,開眼界。起初很費解,為何《新約》把四本不無矛盾的福音書並列,讀後更佩服彼邦昔人胸襟:讓有爭議的史和識留給讀者判斷,那是自信,何必一錘定音?讀古經,才知道人家也有像我們《詩經》般的詩篇,舊約史書也像我們的《左傳》般史以載道。讀《新約》最震撼的,一是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為義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另一則是比拉多審問耶穌,耶穌說「我來這世上,是為真理作見證的」,比拉多問:「真理是甚麼?」那時已隱約知道,人間有的是「好心沒好報,好柴燒爛灶」,有大把沉冤莫白的人和事。沒有哪位當時得令者不是正義的化身,但何謂正義則早晚市價不同,全看眼前需要。北方話把憨直的好孩子叫「乖寶」,書呆子若把「初心」貫徹到底,大多有如「乖寶」碰上狼外婆。而比拉多的發問,翻譯為世俗語言,便是「真理?幾錢一斤?」這嘲弄我這輩子都聽得太多。書呆碰上強權,秀才遇上兵,雖未必有理說不清,但若所在族群的情緒因強權誘發而無風三尺浪,卻足以把一切不同調門的聲音淹沒,讓不同意向者都掃地出門。世人都說「乖寶」們是呆瓜,但長江後浪推前浪,每代總有呆瓜出。令人不免費解和感慨:一個族群,為何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吞噬自家最忠誠的子民?而懷著赤子之心的呆瓜總不停出現?他們從中該學得甚麼? 

耶穌和蘇格拉底在民眾的歡呼中被處死,背後若無強權操控煽動,是不會發生的。他們兩人都受過民眾愛戴,民眾「變臉」,是因為他們都令民眾大失所望。所謂失望,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沒有滿足民眾的短視的期盼,滿足不了他們自以為是的虛榮心。集體的虛榮心和扭曲一旦被裹劫進無限放大的族群意識,便定然給「發展」成觸犯某種禁忌,被羅織者便千夫所指,罪該萬死。

要讓耶穌和蘇格拉底在人間消失的人,其實也未必與他們兩人有深仇大恨:蓋法要置耶穌於死地,是「叫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比拉多處決耶穌前,還洗手自證清白。控告蘇格拉底的民主派權貴莫勒圖斯最初也只想迫蘇格拉底認錯收聲,流亡國外,別再對當局說三道四。但蘇格拉底不肯就範,五百人陪審團騎虎難下,才把他判死。在充滿不公,社會早已分化的世界,當前進面對保守,理性面對反智,理智和正直面對庸碌和虛偽,兩類人難免交鋒衝突, 在位者和在野者分別代表了勢不兩立的人群在意識深層中的不同取向。樹欲靜而風不止,文明史上,每個世代都難免看到兩種傾向的較量。問題只是,「乖寶」們枉有一腔熱血,又能如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