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S 波蘭山區單車朝聖的啟示

期數
3813
刊登日期
2017.03.17
作者
陳柏盈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19 日

去年夏天波蘭世青期間,我參加了由耶穌會主辦的「MAG+S 2016」活動,這是一個為期九天的信仰體驗活動,每天都包含了五個依納爵靈修元素:早禱(Morning Prayer)、生活體驗(E x p e r i m e n t)、感恩聖祭( E u c h a r i s t ) 、意識省察(Examen)和團體分享(MAG+S Circle),藉以讓參加者經驗到聖依納爵所謂──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 

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MAG+S 2016參加者,組成九十多個小團體, 被派遣到波蘭不同地方作生活體驗。在我的團體裡,有來自香港、澳門的,也有來自斯洛伐克(Slovakia) 和俄羅斯的團員,由兩位波蘭籍義工夫婦負責帶領,有兩位神父同行。我們被派往波蘭北部山區作五天單車朝聖(Pilgrimage─Cycling),每天要踏六十公里路程。 

那我們在這數天朝聖中如何經驗到天主呢?是透過每天群體生活的點滴。我發現與團友在文化上雖有差異,卻能藉信仰彼此真誠分享達到共融,在團隊意見出現分歧時,彼此到最後仍能找到共識。團體的成長使我注意到天主如何塑造我們,更新我們;我們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獨特性, 天賦美善,貧乏有限,從其他人身上,我們可發現天主如何無條件地愛我們,也希望我們能像祂如此無私地去愛我們的兄弟姐妹,正如MAG+S 2016大會的標題 「To Give and Not to Count the Cost」。

努力準備、失望經驗

為準備這個活動,我在出發往波蘭前已作了兩個多月的體能、單車鍛鍊,望能以最佳狀態去參加這個活動。儘管已作了很多準備,但當單車旅程開始後,我才發現困難重重── 首天單車朝聖旅程中,自己在車速、體能方面無法跟上其他外籍隊友,令他們在路上要多次停車等我,整個車隊行程被拖慢,原定的團體午飯與彌撒時間延遲了。稍後,那對義工夫婦擔心我未能應付餘下的路程,請我終止並改乘一部隨團的車輛到終點。我心裡不願意,但經考慮後決定上車, 對自己未能完成當日行程,我失望透了﹗因我為這活動付出了時間、有犧性,卻得不到一個期望的結果,只有失望與無奈。 

在第一晚團體分享中,我感到難過和苦澀,團體氣氛籠罩著分歧和不快,原因是有些外籍團友分享時提及行程被像我一般「速度較慢的隊友」拖延了,要不時在路邊等候隊友趕上。由於大家的期望和體能上的差異,分享中,我感到自己的表現影響了團體,內心耿耿於懷,也擔心如何能夠在餘下的行程追趕團友。當晚做省察時,我留意到自己內心忐忑不安,疑惑自己來這裏的目的。但我也留意到天主的臨在,祂讓我發現當天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如在團體分享時,大家雖然相識不久,都抱著十分坦誠的態度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後在神父、修士帶領下,一些團友也為第二天的行程商討,看看如何解決在車速、技術出現差異的情況下繼續旅程,雖然未找到清晰的方向,但這樣的溝通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在分歧之中學習以平和的心尋求共識。 

第二天,由一位修士帶領團體繼續旅程,我留意到他為了讓我們能跟上車隊,把節奏放慢。途中,團友彼此之間的照應多了,休息的時間也加長了,令我重拾信心去跟隨車隊, 真正享受整個團體單車朝聖,由起點一起踩到終點,記得當我順利地騎車返回營地時,身旁的隊友大聲歡呼: 「Welcome Home!」

留意別人的慷慨

當晚做省察時,我留意到原來那一對義工夫婦每晚待我們入睡後, 仍繼續為團體工作。他們會花時間作檢討、修訂、計劃每天的行程,現在我才知道是他們把原定的路程調整縮短,使我們能跟上車隊。除此之外, 他倆還為團體準備晚餐和安排沐浴, 這令他們休息的時間比我們每一個人都少,天主讓我留意到這對夫婦默默地為團體慷慨付出。感謝天主,是他倆使我們能度過美好的朝聖旅程。我也留意到團體內幾位歐洲籍女孩子經常慷慨地為團體做飯,這影響到大家主動分擔團體內的工作,這團體慢慢從第一天的隔閡走 向團結共融。

可為團體作甚麼

在往後三天的旅程中,我幾次從單車跌下受傷,未能繼續當天行程。我當然有失望,但我更留意到自己的改變,就是不再過度注意自己,反而留意到團友在我跌倒後走上前扶助和安慰我,他們的行動令我感受到天主臨在於團體各人當中,也影響我反省自己可為團體給予甚麼?我開始以另一種心態去對待團體內的成員,主動去準備午餐和晚餐、清洗食物和用具、為他們搭帳篷。在團體分享、省察中,我反省正正是因為自己受傷, 才會停下來休息,讓我有更多空間跟身旁的團友有較深入的交談,認識他們的生活態度及文化,產生彼此間的情誼,從中使我默觀到天主在這些事情上的臨在及給予我的信息。

慷慨給予 不計代價

這次MAG+S 2016的經驗令我體會到天主並非只想我完成一次單車朝聖之旅,而是反省自己的生活態度, 體會團體的重要性。回想起在出發之前我作了很多準備,自己為了完成一個目標,很努力地籌劃好一切事情, 就是我日常生活的態度;但這卻令我時常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很在意「自己」做得好或不好,和能否達到目標以能在團體中被肯定。其他人呢?變得次要了,我不太關心他們, 久而久之我缺少對團體與近人的關心,甚至不自覺地變得自私。朝聖旅程中出現了一些之前未能預計的變數,使我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團體內的其他人。到後來自己能不能完成當日的車程、目標已不是最重要, 天主讓我意識到「團體」才是這次朝聖的行程與終點。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對義工夫婦, 他們能放棄之前可能已花上數個月心血籌劃的行程,是為了照顧好團體內每個人的需要,他們表現出的慷慨,就像福音裡「五餅二魚」的故事,因一位小孩子慷慨地捐出他僅有的五餅二魚,成就主耶穌的奇跡,餵飽在場的五千多人。的確,當我們不過份著眼於自己的利益,而能慷概關心團體福祉,願意分擔其他人遇到的重擔時,團體裡的弟兄姐妹也會從這份慷慨中找到天主,體會整個團體如何照顧自己,反省自己能否慷慨給予「To give and not to count the cost」。這樣,我們的團體便能實現真正的共融、和平與愛。

作者為港澳MAG+S參加者團體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