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真平等?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民族都是比較傳統、封建、落後的。到底德國是否如此摩登現代化?中國人傳統思想,男主外女主內,到底在現今社會還存留這個觀念嗎?
「男主外女主內」這個觀念在德國原來比香港更強。德國人的生育率偏低,因此國家推出了很多不同政策有利現代家庭發展。例如女性在生育後可享有至少一年最多十二年的部分有薪假期,嬰幼兒每月會有零用錢直到十八歲,教育醫療全部都受到國家保障,而最近更討論丈夫在妻子生育後也應有權享有至少六個月假期, 意思即是家庭中能一共享有一年任何一方全職照顧孩子的機會。
話雖如此,我又不見得這個政策為德國帶來了極大的益處。德國的男生大部分在十八、十九歲起便離開自己原生家庭出外工作或者到其他城市進修,累積得來的人生經驗令普遍男生的經濟收入為佳。女生仍留在成長的城市中人數比男生多。
在德國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男主外女主內,也是潛移默化的觀念。根據很多同事憶述,以往他們的父親一週大多只會留在家一到三天,其餘時間都會在其他城市工作,母親肩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男生成為經濟支柱」,「男生必須在外賺錢養家」,這些概念根深蒂固,妻子也會受父母的教育及鼓勵,生育後多留在家中全職或半職照顧孩子。怪不得在我工作的病房內,有數位女護士,生育後都從全職減到半職。家庭的大部分經濟都是由丈夫承擔的。
相反在香港,女性的學歷與收入都達到人均水平的中位數,有不少女性收入更比男性高。家庭的經濟大部分都是由夫妻共同承擔的。有多少年輕的家庭,仍保留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
近年,甚至有不少香港及台灣家庭,爸爸留在家中照顧孩子而媽媽出外工作。我把這個概念分享給德國的同事們, 他們都覺得匪夷所思。所以在我們的立場,所謂的家庭經濟支柱,香港年輕夫婦的家庭大多是由夫妻共同承擔的。
不論在工作中,或教堂內碰到的家庭,我從未接觸過有德國爸爸,因為家中有小孩已放下工作。相反家中有小孩的德國男士,他們會更努力在外工作,但求媽媽能留在家中照顧孩子。這是他們的傳統觀念,也是自身感到的一份責任感,成為他們能為家庭付出的實際行動。
另外「嫁雞隨雞」的觀念在德國也非常明顯。德國地方大,很多年輕情侶都不是從同一個城市或同一省中成長,大部分的德國女性都認同婚後必須跟隨丈夫到「他」的城市中生活。而已婚的女性在婚後都會辦理「改性」的程序。在香港,改性不是法律規定,女性原有的名字前加上丈夫的姓氏,這比較普遍,如「林鄭」「葉劉」,但完全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丈夫姓在香港的確比較少見。在德國同樣的情況下, 婚後女士必須到政府部門、銀行、公司等等一切官方的辦事處內改上丈夫姓。那是確確實實的「我的名字, 你的姓氏」。
當然以上所分享都是我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領會,我相信現代化的社會,也許會把傳統觀念打破及淡忘。但就以我所生活的埃森城市中看來,與我們眼中的「後現代主義」還有一段距離。
寄自德國埃森╱作者現於埃森參加交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