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委會週日投票選特首 教會人士重申普選訴求

期數
3814
刊登日期
2017.03.24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26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本報訊)選舉委員會三月二十六日投票選出新特首,有教會人士重申社會的普選訴求,同時關注一國兩制所面對的挑戰。

選舉委員會一千一百九十四名成員三月二十六日在灣仔會展投票,在三名候選人曾俊華、胡國興、林鄭月娥之中,選出新任特首,接替於三月中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梁振英。

民間人權陣線計劃於三月二十五日下午及二十六日早上請願,反對中共干預特首選舉,重申香港人擁有選舉權。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三月二十日對本報說,「無論誰當選也改變不了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她指實施雙普選才能改變政策傾斜的問題。

「民間熱烈關注選情,卻忘記這是假選舉,大部份市民仍被拒諸門外。」她說:「民間及選委的投入改變不了其本質。選委以界別平台向候選人表達意見, 以致議題集中於界別本身權益, 令弱勢群體和窮人的訴求未獲重視。」正委會早前發聲明指這次是控制結果的選舉,並指參選人亦忽略保障弱勢和基層勞工的具體政策。

陳麗娜說,中央干預本地選舉,令人難以對一國兩制樂觀, 市民需要更努力去維護法治及民主等核心價值。她指公民社會於佔領運動後現疲態並失去方向, 未來需要重建力量。

選委:特首當修補撕裂

宗教界選委郭子錕三月二十日對本報說,他期望新特首「本著先知的勇氣,為撕裂的社會促進修和」。他指「社會過去五年日益撕裂,少了包容,多了戾氣」,新特首有責任促進不同光譜的人士修和。

郭氏指天主教徒選委不代表教區,又強調他那選票原不屬於自己,本應屬於市民的。他期望基督徒於未來把握機會參與社會,盡力透過公民及選舉投票等途徑彰顯民意。

學者憂本地制度遭侵蝕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丁偉三月二十日稱,由上而下的中港融合政策令一國兩制面對愈來愈大的挑戰。他說, 特首選舉的公民投票結果未如理想,這反映市民認為改變不了大局,而對於推動真普選,公民社會需要繼續向當局施壓。

天主教徒丁偉指制度缺憾導致施政困難,即使梁振英過去推出扶貧與安老等工作,但仍會被中港政策及撕裂的批評蓋過。「一國兩制的界線模糊了。」他指中國在經濟實力起飛的過程中,更著意去推動中港融合,然而若在過程中損害香港本地制度上的優勢,則對社會不利。(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