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默觀

期數
3814
刊登日期
2017.03.24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26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考核禮)(甲年讀經) 

讀經一:撒上十六 1,6﹣7,10﹣13
答   唱:詠 23
讀經二:弗五 8﹣14
福   音:若九 1﹣41 

有一宗案例,始於一件不尋常事件之發生,並引起鄰近居民關注。他們向當事人了解實情後,再經報導及轉達,當權者便作出調查,且發現事件牽涉另一位公眾人物,使事件繼而發展成有關方面對該人物之指控。案情中特別之處,在於控方在庭上一再不信首要證人的供詞,明顯地在運用政治手段,針對該名身為公眾人物的被告,藉此打壓他。除此之外,首要證人後來竟然改變身份,轉而成為辯方律師,替被告作出有力的辯護。最後因證據不足,控方只得暫且撤消控告,入罪未成。

以上不是有關近月來好幾宗熱門法庭新聞的翻版,而是把若望福音第九章以另一種方式來演繹。證明古往今來,相信法律公正之餘,得小心在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下, 當有人借用它的威力,來達到背後隱藏的政治目的,確實可以帶來十分可怕的結果,構成寃案。說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然有適當客觀裁判,但是亦可能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耶穌在當時便陷於這危險之中。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事情本來很簡單:瞎子得見光明,耶穌治好了他。錯不在兩人之間的事,而在於旁人的七嘴八舌與枉作小人。這個生來是瞎子的那些鄰居,和經常見他討飯的人,就像是古代的八卦媒體或網上討論區,甚麼都要挖出來訐譙一番。結果傳到法利塞人耳中後,他們便扭盡六壬,誓要捉到耶穌的痛腳,準備予以消除這口眼中釘。

事情給搞得複雜化後,我們聽見一連串的質疑和審問。可是,有關那個瞎子是天生失明,又事件前後皆為同一個人這兩點,都有足夠證人可以確認;因此證實那不是一場騙局,奇跡真有發生。反而治愈的經過沒有人感興趣作深入了解,法利塞人卻從口供的小小枝節中找到藉口,另外增加指控耶穌是個罪人。祂不遵守安息日,那是行為失當! 罪人既然不可能行奇跡,那麼瞎子復明又怎樣解釋?算不算奇跡?還是祂不算罪人? 

重點原來並非邏輯上出現矛盾,而是因為「早已議決」。一件已經有了最終裁決偏向的案件,又如何能得到公平審訊呢?只是仍不敢強詞奪理得太過份而已。「誰若承認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若九22 )這種消極性的團結,要脅性的統一, 也許我們今天都不感陌生了吧!不過事實勝於雄辯,天主以簡單的真相,推翻了法利塞人窮追猛打,卻欠缺理據的控訴。他們或可把耶穌入罪,告他違反梅瑟法律;但是這樣做的話,便等於肯定耶穌行奇蹟的能力。那樣才更政治不正確。他們本來是要把耶穌定性為罪人,但是一切證供都極為有利於被告。

省察不止個別行為 關乎整個信仰

不止如此,那個瞎子也被控方反覆地盤問得煩了,奈不住反駁他們起來,彷彿變身作耶穌的辯護律師。「這真奇怪! 你們不知道他是從那裡來的,他卻開了我的眼睛。我們都曉得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他旨意的人。自古以來從未聽說: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瞎子的眼睛。這人若不是由天主來的,他甚麼也不能作。」(若九30 — 33 )耶穌這次在整件事上根本不用作任何發言,因為有那位瞎子代表祂,他就用以上一段精采的結案陳詞,清楚俐落地擊潰了法利塞人的詭計。

希望這案子可以提供我們寶貴借鑑。四旬期的省察,不止於針對個別的行為, 有做或沒做,有意或無心。省察是涉及整個人建基於信仰的價值觀,面對世事世情之反應及態度,包括對自己所採取之行動及後果之預期和承責。

作為民眾與鄰居,我們該慎防口沒遮攔式的任意評論別人;及肆意上傳和轉發。愛德告訴我們,善用自己的言行自由,是包含對他人的尊重及仁慈於其中。我們應注意可能對別人帶來的影響,如羞辱與焦慮。當時代走到人人可當媒體,人人可作判官的地步,我們更該理會當中潛伏的罪誘。

提防自身「法利塞人傾向」

我們亦要提防暗藏於己身之「法利塞人傾向」。他們很懂傳統,像很講求依法辦理,但處事待人的出發點和目的,皆是私心、嫉妒、偏見與執著。覺得耶穌對他們有威脅,揭露他們的偽善,於是便窮追猛打, 一直要鑽到祂有罪為止;故此背後仍是不講理。我們在省察中,不妨也探究一下,有否認作理性客觀,實情卻是早有傾斜於一方, 才想出理由來合理化,自圓其說。我們切忌恃勢凌人,甚至明知自己的論調沒有說服力,仍要強裝客觀、大公、具代表性、曉明大義,更要討掌聲;只因清楚別人奈己不何,得罪不起。

從小到大,都最害怕失明。因此亦對盲人十分佩服。他們的世界缺少了視覺的經驗,可是卻因此強化了其他觸覺的敏銳度, 比如他們聽的能力很強。眼看不見,便用耳去聽,用心去聽,便用心去看。那位瞎子正能夠聽出耶穌簡言中的善意,更聽得出祂仁厚的聖心。他不但照祂指示而行,得見光明,他感恩圖報,在不知不覺中受派遣,替耶穌出頭辯護。他更信仰了主,作耶穌的門徒。

我們活在今天,亦有如瞎子一樣。在真理與仁愛面前,我們成為了瞎子。我們看不見公義流行,我們看不見和平持久。我們看不見民主發展在香港真正進步,我們看不見信仰自由在大陸完全實現。我們看不見貧富懸殊的可怕現實誰可以解決,我們看不見地球生態不斷惡化之病況各國怎樣認真地努力扭轉。我們看不見至親反臉後的修和…… 我們看不見……我們看不見…… 

只是我們不能絕望。「從前你們原是黑暗,但現在你們在主內卻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樣;光明所結的果實,就是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弗五8— 9)聖保祿宗徒如此安慰及鼓勵我們。我們繼續走四旬期的路,我們信靠上主,「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撒上十六7)我們也學習用心去看世界的美好與未來,用心去默觀基督藉著祂的苦難帶來的救恩與希望。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香港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