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哀莫大於心死

期數
3814
刊登日期
2017.03.2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3 月 26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人的心是拿來想事的。人之所以為人,也是因為能想事,那麼,心不能想事的人還算是人嗎?我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誰也不能開除別人的人籍。但起碼可以說,人要不能想事,起碼其生命就不算是完全的。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佛家把心裡被蒙蔽於俗事俗利的行為稱為「無明」。「無明」和「不審視人生」未必一定是不會想事,有時其實是太會想事,太會錙銖必較,「執輸行頭慘過敗家」者其實最會審視人生,只不過是在審視怎樣才能攫取得比別人多罷了。倒是孟子說得較準確,說「哀莫大於心死」,甚麼是「心死」?是良知已死, 同情心和同理心已死。聖保祿說:「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 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在現世, 這些鑼和鈸也實在太多了。

人可以很虛偽。有道人之所以發明語言和概念之類的符號,是要用來說謊。偏偏我們的教育和林林總總的社會輿論機器,也常培養說謊能手。我們的理性號稱窮曉一切,但真相是沒有誰能窮曉一切。任何人念小學、中學教程,甚至大學的每個專業的入門概論,都只能概而論之,都在把前人的發見剝皮拆骨之後剩下的乾巴巴的認知框架。我們的學子便泡浸在這些二三手殘羮之中,出了校門便在這些一知半解的概念堆砌,以為就是世界的真相。人人誇誇其談進化論,幾個人讀過達爾文當初如何立論?如何論證?他的「龍門」原來擺在哪兒?後來人們又把它擺到哪兒去?說自家是「龍的傳人」者有誰知道「龍」這種想像中的靈異動物是如何出現的?它在數千年來經歷了甚麼變化?它原來充分顯示了某個想像中的共同體的哪一種性質……任何本來有幾分道理的話語一旦變成所謂政治正確的廢話,就經常變成令人啼笑皆非的虛偽言說。為甚麼?因為知識本身互為因果,一旦抽掉了前因後果,變成一加一等於二般的簡單邏輯,真理也成謬論。

任何胡說,若查根問柢,一定不攻自破。可惜我們的二千餘年傳統,從來都是「大石砸死蟹」,兩句不合便一鎚定音,把本來大可辨明真偽的分歧上綱上線,把問題引進一條非此則彼的死胡同去。即使上綱上線,本來還是可以理論的,但能主導輿論者卻從不讓別人有討論餘地, 於是能操控大多數芸芸眾生的趨向者便得其所哉。縱觀古今中外,所謂政治能人,無非是最能煽起萬眾扭曲成狂的人,在讓天下瞠目結舌之餘,大局早已造成,追隨者和合作者縱然警醒, 也騎虎難下。何況天下間有的是永不想事的芸芸眾生。納粹如果不是過份自大,與全世界為敵。單靠德國人良心發現,第三帝國會消失嗎? 

生當亂世,小書生能做的有限,我們沒有力量,也沒有責任去替任何人選擇。你只能慨嘆, 那些熱火朝天的人,真的不知自家在做些甚麼。耶穌在十架上就是這樣求天父饒恕他們的。我們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