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虎山行

期數
3815
刊登日期
2017.03.31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2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考核禮】(甲年讀經) 

讀經一:則三十七 12 ﹣ 14
答    唱:詠 130
讀經二:羅八 8 ﹣ 11
福    音:若十一 1 ﹣ 45 

日本經典電影《用心棒》講述一個浪人的英雄故事。影片開首一幕清楚交代了,作為一個無主的武士,他本是閒雲野鶴般四處流浪。走在荒郊,沒有目的地,於是隨手拋起一根樹枝,看看枝頭著地時朝向哪方,便走往那方。

可是原來外表不修邊幅的他,實有一片俠骨丹心,且劍術高明。當浪人武士來到這條小村莊,發現村民受盡壓迫,在官商勾結之腐敗和暴力欺凌之恐嚇下,過著如地獄般的生活時,他決定冒險滲入村中敵對的兩個幫派裡,挑撥惡霸之間是非, 製造更多衝突矛盾和互相廝殺,損耗雙方人馬後,再一舉殲滅壞人。

故事最感人之情節,出現於武士流露柔情一面的那幕。本來順利地進行著完美的計劃,卻因為出於惻隱之心,要拯救一家三口逃離虎口,結果使自己身陷險境, 給惡黨發現是好人,被打至幾乎重傷死去。幸好得到兩個小村民協助逃生,養傷後才來作最後對決。這是黑澤明導演的名片,由三船敏郎精采演出;也是其中一部最影響自己生命的電影。

如何走過人生交叉點? 

我們可能一生都以為很清楚自己的步伐,很有規劃地安排生活,比如要得到甚麼,想達到怎樣境況。不過也有可能我們其實都像那名浪人武士般,一直漫無目的地流浪著沒差太遠。人生走到某一地步, 可能不得不停了下來,因為不知道接著應往哪一方向走。這種人生交叉點的經驗, 往往突如其來,打亂我們的陣腳,同時要求我們重新考量,再作決定。在迫切中, 無論如何思前想後,我們仍然卡在中間, 猶豫不決。最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與武士請樹枝指示沒有太大分別。

只是武士雖不在乎身外物及身處何方,他內在的方向感,卻是十分清晰確實的。這份內在生命的定向,決定於人本身的價值觀,並構成了人格和風骨。武士堅定地朝著行俠仗義之方向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沒有中途轉軚,承擔後果而不會畏縮。這種貫徹正義凜然之精神,與他外表「無所謂」的態度,有非常強烈對比。

耶穌基督與浪人武士不同。祂並不是在聽天由命下,道成肉身,來到人間這條地球村;而是在天主聖三之共融內,服從父的旨意,因聖神降孕,肩負重大使命而來。不過,耶穌亦與武士一樣,跟隨著祂所堅信之內在定向,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當他聽說拉匝祿病了,並有生命危險,辨明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罷!」(若十一7) 

掌握生命內在定向? 

因此我們在四旬期內,值得作深入反省的另一方向,就是走在人生旅途時, 我們有否掌握著生命的內在定向,以助我們在十字路口面前,無論選擇左或右,都會把持住同一的內在方向,都會隨心靈而行事。信德使內在定向成為屬神之重要指南。聖保祿宗徒便這樣勸勉我們,不要隨從肉性,而要屬神。屬神便是屬於基督, 神魂因此賴正義而生活。(羅八9— 10 ) 

耶穌一生光明磊落。祂帶給瞎子光明,祂本身就是光!那麼祂又怎會選擇走上陰暗的道路呢?祂一生的終向便是帶來救恩,在祂內有聖父與聖神指引方向。因此經過兩天思量後,祂明知道往猶太及耶路撒冷去,會危機重重,陷阱連連,但仍不能在摯友生死關頭之際退縮起來,置諸不理。在聖父與聖神之光照下,耶穌大概明白時候到了。祂不是去尋死,但也不必閃避。在那十字路口,祂決定為生命行走,踏在光明道上。

為人而言,生命最寶貴,是恩賜中的恩賜。喪失生命,無論自己或別人的, 是最值得流淚的事。我們都會有摯親去世的經驗。哭是情緒、是哀悼。哭也是愛、是懷念。我們常常以為是為死亡而哭,但實在是為生命而哭,出於對生命的讚頌。哭泣能抒發語言表達不到的那份對生命無比的渴望,與及把它捉不緊、留不住的莫大歎息。不哭才不是強人,不會哭更是缺憾。拉匝祿的兩位親姊妹哭了,他們的朋友都哭了。耶穌也哭了。(若十一35 ) 天主在基督身上,清楚表示對人死亡的傷心。

不止收歛行為 更好檢視生活態度

就是因為愛惜生命,才使人難過;就是出於真情相待過,才更使人悲痛欲絕而淌淚。瑪爾大和瑪利亞先後異口同聲地向耶穌說:「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十一21 , 32 )為伯達尼這一家來說,耶穌是那樣親愛。姊妹倆都信任耶穌可為他們作主,都相信祂與父關係密切,都肯定耶穌必能有辦法,只要由祂請求父的話。瑪爾大相信耶穌曾經提及的復活,不過那是末日的復活。而耶穌此刻驚人之啟示性行動,使已埋葬四天的拉匝祿在現世亦可死而復生,讓所有在場的人親眼目睹生命的奇跡,和見證耶穌這種偉大的力量。天主在基督內,同時清楚表達使人得以復活的切願。

天主不惜赴湯蹈火為了給我們得回生命。旣然如此,我們不妨認真地省察, 怎樣歸向真生命、新生命。我們有否把生命看得太理所當然,不識感恩?有否輕易放棄或殘害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傾向?當我們認為自己確實有把握好生命時,是否卻變成了一個機會主義者?抑或弄成貪生怕死?有否其實浪費生命於執著、貪戀之中?又有否守護好生命,不讓恐懼、怨恨等毒素侵蝕? 

四旬期真的不止於個別行為之收斂。那些補贖和敬禮應是標記性行為,以提醒自己歸依。悔改也不止於歸向善,還有歸向生命、歸向天主。為準備慶祝復活節, 我們更好檢視生活態度、人生路向,並重新珍惜生命、善度今生。基督偏要向耶路撒冷去,最後被押解至加爾瓦略山,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也必要因著祂為我們所受之苦難,對復活及永生滿懷希望。

• 作者李達修神父是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