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口不齋心

期數
3815
刊登日期
2017.03.31
作者
李曉彤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02 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來到德國後令我最懷緬的,莫過於家中常吃的蒸魚。

廣東人喜歡用蒸的方法烹調,而德國很多餐廳的餸菜都是用煎炸的方式,這點我已慢慢習以為常了。

不過令我最疑惑的,郤是餸菜中經常看到牛、豬、雞, 而不見魚。本來我以為因為埃森是德國內陸的地方, 不近海,沒有魚或海鮮類食物,這應該很合理吧。本來都不期望這裡有帶子、扇貝、魚蝦蟹等美食,但剛巧在數個星期五的工作天,同事都不約而同地問我:「你今天吃魚嗎?」

我心想:「有得吃,當然吃吧!」當然吃到的都會是煎的或炸的。

上星期五工作天,再有同事問我:「你今天吃魚嗎?」好奇的我終於忍不住問:「是否只有星期五這區才有魚供應?」

他們都笑著回答我說: 「不是呀!星期五守齋,不吃肉啊。」「星期五不吃肉?」

「對呀,這是我們德國人的傳統。還以為你是教友會知道。特別是西部地區,基督宗教的意識根深蒂固,很多家庭在星期五都會選擇吃魚,而不吃其他肉。好像復活期基督苦難日都是在星期五要守齋吧 !」

「啊!星期五守齋!」我恍然大悟。

再問:「魚不是肉嗎?星期五守齋不能吃肉。魚不是肉嗎?」他們回答:「守齋的不吃肉,不是指豬雞牛羊嗎?」

「⋯⋯」「其實我們都沒有去教堂了,這只是一直留存下來的文化習俗。所以你問我原因我也不清楚。」

我少時在修會學校長大, 也聽過相近的概念。長大了, 有教友說,星期五應該不要大魚大肉,做克己善工比不吃肉更好。好奇的我,在網上查找資料。發現德國的習俗是正確的。

新聖教法典宣稱: 

(一)普世教會的悔罪日期是全年之中的每星期五以及整個四旬期。

(二)全年之中每星期五守小齋,除非當日為特別慶節。守小齋的規定,適用於所有十四歲以上的人士。

(三)每年聖灰瞻禮日及耶穌受難日守大小齋。守大齋的規定適用於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但未達六十歲的人士。

對於德國人星期五吃魚, 我總感到疑惑。魚煎到像大餐廳的佳餚一樣。當生活沒有因為吃魚而改變, 如常吸煙飲酒,到底是齋口?還是齋心? 到底守齋最終的意思是甚麼? 

把宗教的禮節成為文化習俗。再把文化習俗再成為生活上的一點一滴。看來德國人的生活, 與基督宗教不能分離。

這些習俗,在香港也見不少。

正如我們香港人生育後會坐月,有人說坐月時不能去聖堂。又正如我們所謂的紅白相沖,家有白事,連堂區的喜慶也不能參與。

我不禁反躬自問,到底禮儀禮節背後的意義是甚麼? 

寄自埃森作者現於埃森參加香港教區與埃森教區的青年交流計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