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論候任特首的房屋政策
政府去年十一月「加辣」,上調物業「從價印花稅」稅率至劃一的百分之十五,但沒有持有物業的香港永久居民(俗稱「首置客」) 則只須以舊稅率計算。政策原意在提高投資客的入市成本,讓更多單位供應予自住用家,但出招至今近五個月,不少投資者卻以「首置客」身份或者找來「首置客」幫忙,一次過買入多個單位,以圖避稅。
這些以「首置客」身份入市、做成「一約多伙」的狀況,比例已佔近月一手成交宗數逾兩成,有個別新盤更去到三、四成。例如西半山豪宅「首置客」買家購入六個單位,慳稅近二億元,亦有首置買家斥億元大手掃啟德新盤十五伙,但毋須繳辣稅。
政府一直以來計算印花稅都以「合約」作基礎,令投資者成功合法避稅。只要買樓時沒有持有物業,就成為「首置客」,令「首置客」被濫用成為可以走灰色地帶的身份。
政府沒針對買家入市動機,即是屬自住還是投資性質來作出規限,變相令新辣招形同虛設。立法會正在審議加辣條例,實在必須堵塞現時印花稅的漏洞。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要「重建置業階梯」,建議在居屋之上構建中產家庭可以負擔的「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以公私營合作的模式試行,對象是收入和資產超出居屋上限,又難以負擔私人住宅的首次置業市民。
究竟「重建置業階梯」是否就可解決港人住屋問題呢? 政府多年來鼓勵市民置業,但樓價愈來愈貴,政府只是不停創造不同形式的資助房屋,來填補私樓和居屋的樓價差異。投資者藉此鑽空子,避稅或將資助房屋成投資工具。
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向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賀函, 表達他對來屆政府的期望,便指出教區強調「優先與貧困者同行」,關注基層住屋問題絕對是重中之重。住屋不是地產,而是我們安居之所。政府要提供資助房屋供市民購買,更應分開針對自用市場和投資目標,並以前者優先, 建立限制轉售的純自住市場,亦應限制一人只可購買一個單位自住,阻止日後變成炒賣商品的機會。
即使港人有置業需要,但目前仍有廿多萬市民輪候公屋,當中更有許多居於劏房;亦有許多希望置業卻未有能力的年青家庭在租樓。如何調節私人租務市場更為實際,可是林鄭月娥對此並無著墨。
《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便曾提出「缺乏房屋已是普遍的經驗,而其原因是來自日漸擴大的都市化的現象。既使高度開發的百姓呈現出個人及家庭為求生存而掙扎的悲慘情況,頭上無屋頂可言,或僅頂著一片無法稱為屋頂的遮掩物之現象。
「缺乏房屋,其本身是個極為嚴重的問題,應該視之為經濟、社會、文化或人性方面之匱乏的標記及整個一連串問題的總合。對於這問題的延伸,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距離正確的民族發展有多遠。」(# 17 )
我們期望新一屆政府,重視租客和基層家庭的需要, 終止鼓勵投資的房屋政策,從根本解決住屋問題。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