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信的故事
復活期第二主日 【救主慈悲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宗二 42﹣47
答 唱:詠 118
讀經二:伯前一 3﹣9
福 音:若二十 19﹣31
請隨便說我沒有信德,可是我真的很想探入耶穌肋膀的傷口。
如果信德是用來吹噓自己宗教表現上之厲害,將自己提高,把別人比下去,那麼我情願只保存一份看起來薄弱,但仍既實在兼刻骨的信德。多少次我們聽到復活第二主日這段福音時,會接收到這樣的勸告: 「不要做多疑的多默!」因為連復活主基督都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 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廿29 )可憐的多默!請不要誤會他不信耶穌,那只是他對於信仰認真的反應而已。
不過,難道我們沒有跟他一樣過嗎? 如果我們肯誠實面對自己,會否發現亦曾有過如同多默那款含有條件性的信德方程式?「除非我見到⋯⋯除非我摸著⋯⋯ 除非這個⋯⋯除非那樣⋯⋯否則我不相信。」事實上,我們沒有比多默好。我們都傾向相信自己的眼睛,都由身體的感官觸覺來肯定。目前的社會氣候,製造著使人更難以相信人與神的環境,而人卻同時情願把這份信心,送給虛擬網絡世界上的消息和意見。
一時信德薄弱 與主特別接觸
多默不用承受恥辱,他只不過代表著我們而已,而我們卻把自己累贅的羞恥感投射在他身上,好使自己輕鬆好過一點。不少聖經人物都給我們平面化與及定型(stereotyped)了,比如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道理,叫我們不要做瑪爾大,因為她「只顧」在忙;卻要做她的妹妹瑪利亞, 「一直」安坐在耶穌腳旁⋯⋯
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向來都是積極和率直的熱血門徒。他曾在耶穌決定動身進耶京救活拉匝祿時,無畏地這樣說:「我們也去,同祂一起死吧!」(若十一16 ) 他並在最後晚餐時問過耶穌:「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若十四5)後來他終於清楚知道要走哪條路了。據說聖多默宗徒遠赴印度一帶傳揚福音,成為當地教會至今尤其敬重的大聖人。
一時間信德之薄弱,換來的卻不只是師傅耶穌之寬懷包容,更因此獲得了一個極其獨特之邀請:與復活主基督作「第三類接觸」!其他門徒都是用看的,只有聖多默以他的指頭,探了一次進耶穌肋膀的傷口,探了一次入耶穌手上的釘孔。結果他從此不再懷疑,決定終身堅信。原來只要我們願意讓它發生,與基督來一次親密接觸,真的能改變一生。多麼有福的多默!他得享了世上絕無僅有的經驗,感受復活主的真實,從而產生堅固的信德。聖多默更因此成為耶穌復活的一位重要證人,我們甚至應該感謝他替我們表達了那個疑問。
難道我們沒有在心底暗暗羨慕他嗎? 如果我是多默,多好!不過我們既然不是,亦不用自憐自輕。如果我們敢於申訴,復活的主自會於我們各人信德最薄弱之處,以我們最需要的方式,顯現給我們,讓我們也可以親近祂、接觸祂,相信祂的復活。倘若主耶穌也讓我們觸摸祂的五傷,無論探進哪一處,那實是探進了我們自己創傷的深處。因為祂的傷口,其實是我們的傷口;祂所肩負的罪名,原是因我們的罪過而造成。親觸基督的聖傷,使天人的傷口連接,讓祂的聖傷治癒我們的罪傷。
「信」是行動 也是過程
「信」這個行動(act of faith)是一個過程。一剎那激昂的決志,需要小心因缺乏後勁而崩塌。天主聖子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之逾越奧蹟,是那麼深邃玄妙,為人是那麼重要,於是天主不逼迫我們瞬間確信無疑,也不希望我們只進行公式化的表面動作交代了事。在剛結束之復活八日慶期的彌撒讀經裡,我們一再聽到基督復活後的頭幾天,祂怎樣透過充滿誠切和暖意的顯現,無論是在空墳旁,或在往厄瑪烏路上,都耐心地幫助門徒們逐漸察覺及接受這事實,並給予他們時間適應與反應過來。
的確,與復活主基督相處之道,是一門新學問。門徒們皆大歡喜,因為師傅失而復得,死而復生。但是出現在他們面前的這位耶穌基督,感覺旣熟悉又陌生。明明就是親愛的恩師,可是又有不一樣的表現,未免頓感不知所措。祂忽而出現,忽又消失影縱,已超越肉身的局限和空間的牽制。祂甚至叫瑪利亞瑪達肋納「別拉住我不放」,還說將會升到父那裡去。(若廿17 )
復活期 能是信仰成熟期
怎樣去理解這一切?如何演繹主復活的意義?一衆門徒都需要時間消化和適應一下。主基督便一直安慰他們,鎮定他們的心神。「願你們平安。」(若廿19 , 21 , 26 )祂不斷把這份復活的氣息賜給他們。同時,並開始培育他們進一步當祂的宗徒,派遣他們以祂的名「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宗二42 , 44 )召叫他們共度團體生活,彼此建立愛的教會。雖然主基督不像從前一樣,與他們在肉身上日夕共處,但是他們之間這份關係卻只會變得更深厚、更親密,因為祂更完全地生活在他們中間。主基督相信天父的計劃,相信聖神的振奮。祂也相信自己復活的恩寵,相信這恩寵足夠讓門徒們脫胎換骨,信仰成熟起來,且能肩負重任。
復活期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信仰成熟期。經過基督復活的洗禮,我們的信德更有基礎,更有活力,更帶著「那充滿生命的希望」。(伯前一3b )天主不怕我們像聖多默宗徒一樣,起初對聖子耶穌的復活有莫大反應,只怕我們一點反應也沒有。由反應(reaction)走到回應(response),距離可以很遠。或許我們畢生就是在致力於縮短這段距離吧!聖多默卻在八天內完成,從此反應就是回應, 而回應也就是以愉快的心情收穫天主救贖的成果,隨之再把它播種開去,讓更多信的故事發生。
本文作者李達修神父是香港大嶼山 聖母神樂院隱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