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不只懷念

期數
3819
刊登日期
2017.04.28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4 月 30 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宗二 14,22﹣33
答    唱:詠 16
讀經二:伯前一 17﹣21
福    音:路二十四 13﹣35 

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反思。

基督苦難之哀愁, 能夠感同身受,是一份祝福,因為這代表自己與祂的關係有一定的接近程度。假如把這感覺不斷誇大和伸延的話,卻未必是好事。我們可能很懂得度四旬期及苦難期,甚至在聖週五當天攬著基督苦像不願放手,當衆嚎啕大哭一番,如同演出一場「聖母哀抱兒屍」(Pieta)的折子戲。此外,又會在日常生活裡,把所有發生之事情都一廂情願地與基督的苦難連接上,讓自己不斷停留在痛苦之中受煎熬。「夠了!」我們必須喝醒自己。必須自問:我是否已掌握到基督信仰的真諦?我有否了解到天主救贖工程之用心? 

另一方面,我們是怎樣過復活節的? 聖週六晚燭光典禮後,我們的情緒立即轉變,由悲化喜。問題在於那是何來之喜? 是原始古早《復活節讚歌》裡散發出來那股清新之喜?是卽食現成充滿調味添加劑之喜?是巧立名目下內容空洞之喜?是淡淡幽情中由衷感戴之喜?還是因為不用裝憂鬱,可以把四旬期約束氣氛撥到一旁, 直至明年才再來一次,而鬆了一口氣之喜?坦白說,有些喜只是悲,才是信徒真正的悲哀。

請別誤會這是在反對教會禮儀之安排,或侮辱各位基督徒的信德。因為一旦基督已從死者中復活了,確實是值得我們歡欣喜悅的事。只是在自我探索中,仍舊浮現一些問題:我們心情的轉變來自甚麼?基督的復活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包括現在與未來?因此在復活期禮儀生活中,教會繼續悉心給我們編排讀經,以助默想反省。尤其是所選之福音片段,滿滿記載著在門徒們生命中信仰復活奧蹟之發展,與及他們的轉變過程。

宗徒之首聖伯多祿為基督復活作出勇敢堅定的見證,代表剛剛誕生的教會, 肯定祂就是默西亞。( 宗二31 — 32 , 36 )不過他們的堅信亦非立時的。衆人皆各自經過了轉化陶成的歷程。基督的顯現在此「四十天」歷程中,產生催化作用,使門徒們的信德成熟結實。藉著「與基督相遇」的寶貴經驗,信仰便不再是道聽塗說的,而是更全面而立體的信仰。道聽塗說的信仰,或是變得流於極度強調形式表面,或是只當作生活中的一種調劑品而已。

厄瑪烏事件 催使門徒信德成熟

路加福音中往厄瑪烏事件之發生與記載,為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極其重要。首先,我們可有發覺耶穌復活後, 祂所行的奇跡不再只是治病驅魔?祂的顯現本身就是奇跡,祂的臨在也便是奇跡。復活了的基督所帶來的救恩,遠遠超乎祂的個別行為舉止。只要祂臨在, 只要有祂相伴,那就是奇跡 !我們卻有不勝枚舉的例子,表現不信及不滿。我們往往選擇的是未經苦難與及死而復活的耶穌,替我們在現世消災解難,而不要那位藉著自己跨越死亡,而帶給我們生命超越的基督。

對於一位摯愛親朋恩人的逝去, 我們懷念追憶, 那是人之常情。說起耶穌,那兩位門徒既為祂感到驕傲與自豪, 同時又覺得最後換來了失望與心酸。他們沒有怪責耶穌之意,只歎世局險惡和昏亂,難以因一人而扭轉。他倆甚至已聽聞耶穌的遺體失蹤了,有人說祂復活了!但那只屬片面之詞。誰會料到,逝去的耶穌成為了復活的基督,真的出現在面前呢? 

故此路加福音這樣描述: 「他們的眼睛卻被蒙蔽住了, 以致認不出他來。」( 路廿四16 ) 人性的有限阻止著我們,使我們很難把超越思考邏輯與過往經驗的東西辨認出來。簡單地說: 人死不能復生,既然都已埋葬了,不會預期再會人間。那兩位門徒不算愚鈍, 只是復活的基督可謂創意無限,千變萬化。祂是否如電影小說裡喬裝易容,我們實在不得而知。可是祂的言語舉止, 祂的態度風範,仍然如此吸引,讓人心窩灼熱溫暖,捨不得讓祂離去。

基督顯現 讓我們與祂「相遇」

基督的顯現, 不止是為使我們「踫見」, 而是讓我們與祂「相遇」(encounter)。天主的本質叫祂不會表示「看!我⋯⋯」而是「喂,我們⋯⋯」。與師傅耶穌的情誼,在祂受難前和復活後,非但沒有減退,更且有突破性的進展。一路同行作伴,彼此坦誠傾談,藉著深度聆聽,互相信任尊重,開放生命以作交流共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都經由與基督相遇,在心中化解。在擘餅的時候, 他們的眼睛終於開了,認出耶穌來。(路廿四31 )耶穌專屬之標誌性行動,成為與祂確切相遇的憑證。

往厄瑪烏的兩位門徒,一個名叫克羅帕,另一個是誰呢?這正是聖言巧妙神奇之處:那另一個門徒就是自己!我們不妨反觀自己一生,何曾與復活的基督相遇過?厄瑪烏事件是生命裡任何一個處境的象徵。復活主基督隨時隨地,都會以任何方式顯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很多時候在當下認不出祂來,錯過了與祂相遇之良機。有時在過去後回想起來,才發現祂的親臨及陪伴。有時我們就簡單地認出祂來,與祂好好地談心。這份與復活主基督相遇的經驗何等貴重。它正是使我們的信仰由「聽別人說便信」,進展為「親自體驗而信」之里程碑。

每當我們慶祝復活節時,我們不只是在憶故人,每年重複作紀念活動,懷緬二千年前那位為了我們釘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穌。復活了的基督,亦不限於與當年圍繞著祂的門徒們一起來往交談。祂更真實地屬於今天我們每一個相信祂的人。復活主基督願意作我們的知己,聆聽我們向祂傾訴的一切心聲及提問。我們也盡可聆聽祂暖心撫慰的話語。不只懷念,我們與主相遇在禮儀裡、生活上、聖言中。

本文作者李達修神父是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