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天主教中學學生 飼養瀕危生物 宣揚保育

刊登日期
2017.05.05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本學年培訓學生成為生物保育員,照顧在學校飼養的瀕危物種生物,傳遞保育信息。

該校今年開始推動跨學科課程(Science, Art, Love, Technology, 簡稱 SALT),校內四月起新設「爬蟲館」及「魚菜共生」系統,現培訓三十五位學生擔任生物保育員,並為初中生結合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及應用學習的跨學科課程。

負責「SALT」計劃的統籌教師張振邦表示,計劃是回應校訓「地鹽世光」的精神,「讓學生從科學角度認識生物,同時飼養過程能培養學生愛惜及欣賞生命」。

「爬蟲館」名為「方濟動物屋」,現有的十一種爬行類及兩棲類生物,均從香港爬蟲協會領養或由漁護署捐贈,當中四種爬行類屬二級瀕危物種,包括黃頭陸龜、印度星龜、非洲盾臂龜和安部閉殼龜;非瀕危物種則有尼日皇者蜥、德國鬆獅蜥等,以及三款兩棲生物如蕃茄蛙、綠角蛙等。

透過計劃,中一及中二級學生會從科學科認識兩棲類及爬行類、保育生物的重要性、瀕危生物及其保育方法、再生能源等; 科技科的課堂則會教授機械臂製作; 數學科讓他們學習到統計及繪圖。另外,學校的資訊科技組會提供網上監控或智能系統方面等資訊, 計劃亦會安排價值及生命教育課堂予學生。

本身是科學科科主任的張振邦說,爬蟲館設有溫度計、濕度計、燈光等設備,並安裝手機應用程式遙距開關館內燈光,例如晚間使用紅燈,黃燈用作加熱, 白光感覺有如日照。而為優化居住環境,理工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會指導中一生在S T E M課程中, 設計為爬蟲館裝置的自動灑水系統。

另外,「魚菜共生」系統下種植的蔬菜會供應給爬蟲館的龜隻食用,而近日新增的兩台由學生設計的虹吸裝置,能讓學生試驗如何透過虹吸把魚池中的糞便泵抽到培植土,再被植物吸收後把魚糞中的水重新排到魚池。學生須定期檢測水質的酸鹼度及水中氧氣的含量等。

其中兩位生物保育員、中三生許嘉琪及中五生池順景協助照顧爬蟲館內的生物,他們每天會紀錄生物的起居、餵食、清潔等工作;許嘉琪介紹瀕危物種印度星龜時說,其殼上紋理因呈現獨有的星星形狀而得名。平日保育員會定期把水浸至龜殼邊沿,以便牠們排泄和洗澡,亦會按時在校內放龜。

池順景除了上學時當值外, 每逢週末也會回校打理。他說, 當照顧爬蟲動物時學會細心觀察, 會留意其成長的變化和需要,從而認識不同生物的特性, 他舉例指,要分辨皇者蜥屬雄性或雌性可留意其身上顏色,鮮艷的屬雄性, 雌性的顏色則較暗淡;睫角守宮蜴腳有吸盆,以助牠們在牆上爬行。

署理校長陳秀芬指出,學校會將計劃推廣給區內人士和小學,把科學與科技教育融入生活中,達到資源共享、社區共融; 另外又與長者學苑合作,目前約十位長者已成為生物保育員,與學生共同打理「爬蟲館」和「魚菜共生」,藉此喚起公眾人士對生物保育的意識。(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