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畢作虧心事 Graduation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羅馬尼亞某小鎮,品學兼優的麗莎只需在會考中保持水準,便能取得獎學金到英國升讀大學。考試前夕,她在學校附近遭襲擊並受了傷, 情緒大受困擾。父親羅密奧擔心事件會影響女兒會考表現,原本正直不阿的父親決定透過人脈關係,讓女兒考試順利過關,然而,事情的發展漸漸失控,帶來的影響像雪球般愈滾愈大⋯⋯
這是一齣關於妥協和原則、決定和選擇的電影,父母自幼教導女兒行事應該公平正直,父親在工作上經常遇到金錢誘惑,信念從沒動搖。然而,女兒的前途使他重新考慮一直恪守的做人原則,一次錯誤抉擇令安穩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確實始料不及。影片諷刺社會貪污的風氣,涉事者以美麗的借口包裝謊言,美其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將違法事情合理化,實際上藉著個人的權力和地位輸送利益,漠視國家法律,將法治變成人治,破壞社會制度和規則。
女主角的父母年輕時嚐過共產國家的苦頭,現在過著中產生活,將所有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揚言給她最好的,決意栽培她成才,出人頭地,試場仿如戰場,最重要是離開國家人生才有希望! 不過,甚麼才稱得上是「最好」?所謂最好,究竟是對誰而言?父親從沒有詢問過女兒的意願,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父女倆彼此亦不了解,兩人的話題總是關於「考試」,當女兒發現父母婚姻關係破裂時,感到難以接受。
劇中的父親多次指出,女兒一旦離開父母的「安全網」,將無法適應現實世界的殘酷。在今日的香港社會,不少父母亦有類似的想法,讓子女活在溫室中,所有事情經已安排妥當,孩子們像嬰兒般永遠長不大,過份倚賴別人,欠缺獨立思考及自理能力,人生路上一旦出現挫折或失敗便無法接受。的確,溺愛子女容易造成反效果。正如劇中的妻子所說:「讓女兒學習面對真實世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本片贏得二○一六年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二○一六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及最佳男主角獎。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劇中父親,你會如何抉擇?
- 影片採取開放式結局,你認為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
- 試從倫理、道德、法律三方面分析劇中父親的不同選擇和後果。
- 香港近年出現「港孩」、「怪獸家長」等詞彙,試解釋其意思及出現原因。
羅馬尼亞語對白╱中文字幕╱片長128分鐘
目前正在戲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