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眺望永恆
耶穌升天節(甲年讀經)
讀經一:宗一 1﹣11
答 唱:詠 47
讀經二:弗一 17﹣23
福 音:瑪二十八 16﹣20
若即若離是一種使人不舒服的經驗。我們會被這個朋友或愛人弄得十分困惑不安,甚至產生挫敗感和怨憤的情緒。在人與人之間,這種表現造成彼此關係不穩定,阻礙感情之發展。若然持續下去, 又沒有面對及處理的話,受的一方總可能有一天在失望中,寧願主動疏遠或放棄;因為人還得要自愛,維護自己的尊嚴。
不穩定的關係, 來自不穩定的個人,與及自我中心的傾向。如果能理會對方的存在和感受,至少令人不會過於困在自戀之中。自己的情緒及表現,都願意向對方溝通與交待,為免產生誤會或矛盾;這都是愛的基本態度。否則經常要被動的一方配合自己的心情,像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這段關係絕無平等,毫不健康,難以維繫,怎會結果?
我們對天主若即若離,已是不用多談的現象了。只是我們有否曾經覺得, 天主對我們亦是這樣呢?縱然一生中總算有過畢生難忘的時刻,經驗到主的親近、助佑和安慰,但是許多時都仍覺得天主很遙不可及。有些人認為,復活後的基督若隱若現,尤其難以捉摸。顯現時祂都帶來振奮,開啟明悟;只是來無蹤去無影,總缺少了點安全感。況且, 終歸於復活四十日後的今天,目送祂升天而去了。那不是連偶爾顯現相見都沒有了嗎?
不是「怪獸天主」
不製造自我中心的人
一個信仰仍未脫離幼兒期的人, 自然還會無厭地依附著、討抱抱;寸步不離才算作呵護疼惜,否則「扭計」哭鬧不停。看來那是自我中心的另一種型態:拒絕成長與自立。天主已作救贖行動,亦已提供接受此救贖的回應方式。祂可不是「怪獸天主」,生怕我們吃不飽、穿不暖、待遇不公、輸在起跑線, 時時處處為我們強出頭,要世界配合我們,製造更多自我中心的人。
天主救贖工程之發生, 就是為使我們成長和成熟。對於默西亞救世主之期待與期望,不再因循著只是替我們消災解難的民族英雄之觀念,以權勢鬥爭之勝敗作依歸。耶穌基督降生成人,在世的一生,呼應著舊約裡上主的預許及先知們的提示,是位溫良謙仁的君子, 正義和善的聖人;因此贏得了眾多門徒的心。十字架死刑之苦難, 與及復活升天,更顯示祂的國度不屬於現世,祂的勝利超越時空。不然,復活以後何不實行大平反,為自己的名譽討回公道? 甚至挾著死而復活的聲威,集結信徒民眾,一舉攻破羅馬帝國在以色列地域之統治,建立新政權成為新領袖?
成熟的人 不會只看眼前的勝負
只有成熟的人,才不會糾纏於你爭我奪的惡性循環之中,不會視當下眼前的勝負為一切。經由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 不是清楚說明了嗎?耶穌並非為了贏面子而來,卻是為替我們贏得更豐富的生命而來的。祂的復活就是終極勝利,旣不為打倒誰,誰亦推翻不了那一次而永久之勝利。祂的顯現使我們辨認祂的勝利本質, 祂的升天更顯示那份屬於祂的勝利,是賦有超越性和永久性的。
主耶穌為甚麼於復活之後,仍留下四十天,並且多次顯現給門徒們,然後才升天?這不是製造第二次別離與不捨?須知道基督使命之完成,絕不是草草收場。祂懂得天父的計劃,所以用心良苦,仍然堅強我們,開導我們心靈,以作準備在祂升天之後,進入教會傳福音時代。
天主的救恩原來是普世性的, 並且有其永恆的幅度。門徒們逐漸領悟此道理。信仰不是自私的、排他的、侷促的;卻是分享的、包容的、超越的。在認識和接受逾越奧蹟意義的過程中,他們的信仰也愈趨成熟。而成熟之重要表現, 就是脫離自我中心, 放下依附心態。自愛卻不自戀,自立卻不自私。
不會把基督據為己有
樂意分享與基督的關係
得到基督顯現時的提點, 再反思祂受難復活前後發生的一切,門徒們增強了信仰成熟的能量。他們不會只想把基督據為己有,也不會因信仰而變得霸道。相反地,他們更樂意分享與基督的關係,肩負傳播天主救恩之福音,承擔受主派遣「使萬民成為門徒」( 瑪廿八19 )之使命。
復活的天主聖子便在這份放心和信任裡,升天而去。我們見到耶穌消失於遠方的天空,亦是目睹祂進入永恆的光榮中。人的視力有限,遠到某程度, 便會再看不見,如同消失一樣。於人性上,可能真的有失落感。呆望著已經看不到祂的天空, 一陣無奈中感覺好像遭遺棄的孤兒。可是,基督曾經這樣保證:「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若十四18 )肉眼所見漸漸遙遠的祂,正在同時慢慢移近我們的心神。「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20 )
曾經有一次, 與一位修士坐在海邊。傾談了一段時間後,彼此都不期然地沉靜下來。然後過了片刻,我回頭看一下這位在百年老樹下站著的好朋友, 發現他正在定睛看著遠方,他的眼睛充滿著愛、希望與信心。他看得入神,我看他都看得入神。我很感激這位修士, 因為從他那刻的眼神裡,我看到永恆。應該說,我看到眺望永恆的目光。以我對這位好友的認識,我肯定他當時是出於自然及真情,因為我知道他對永恆存著真切的盼望。他深信在永恆,有誰及有甚麼在等待著他。
我們在信德中,凝視耶穌升天,不也就是眺望著那看不見,但存在於希望與愛中之永恆嗎?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