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慈幼會培訓青年 製宗教石像 兼學謀生技能

期數
3823
刊登日期
2017.05.2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5 月 28 日 耶穌升天節

(天美社訊)秘魯五位年輕石刻匠利用多尊六呎高的意大利雲石塊,製作真人般大小的苦路人像,贈予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堂區。這批貧苦青年透過製作教會藝術品裝備專業,並從中助人助己默想基督。

這批十二苦路像各有特色:比拉多神情冷酷,瞪向前方,而耶穌站他身旁,給繩子綁著,垂下頭來;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當第一次跌倒時,痛苦的一張臉朝向天堂方向。

在另一組聖像, 聖母瑪利亞輕按耶穌手臂,像是懇求他,耶穌報以慈悲的眼光,伸開另一隻手去觸摸未知的將來。最後的聖母抱屍, 淚水在眼框內閃閃發光。

這些苦路聖像先在秘魯展覽,隨後送到美國拉斯維加斯聖神堂安放。服務該堂區的肯尼神父(W. Kenny) 說:「我們最初見到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遺體的雕像時,感動得流下淚水。這些雕像震撼人心,教人目瞪口呆。」

這幾位秘魯石刻匠是當地的鮑思高匠人團體成員, 它於一九七○年代由慈幼會伍高神父(Ugo de Censi)在秘魯中部一個村莊內創立, 是學校和合作社的服務項目。 

肯尼神父到秘魯探訪該項目的工場和寄宿學校, 他說:「這社區的人都很虔誠,雖然不少學生和工匠都來自貧苦階層,但他們有很豐盛的靈性生活。」 

畢業可獲工具套

三十三歲的安多尼(Antonio Tafur)負責設計所有苦路人物,並雕刻了其中三尊。對他來說,製作苦路人物不單只是一種工藝,亦是對天主的禱告。

「我喜歡去想像基督會是甚麼樣子。」看著跌倒的基督石像,他說苦像中的基督面容反映出「苦難、仁愛和慈悲」。 

安多尼來自一個離異的窮苦家庭,他進入了鮑思高匠人團體學校,在那裡他學習數學、文學等學科,以及工藝。

協助管理該學校和工場的義工達里奧( D a r i o Chiminelli)說:「在學校的生活包括祈禱、學習、工作和休息,在學生來說學校亦是他們的家庭。」

校內每位學生都要專攻一科——木工、雕石、鑲嵌、玻璃工藝、紡織或繪畫——他們畢業時會獲得一套專業用的工具,之後有些獨立創業,有些就加入在秘魯鄉村營運的合作社。

達里奧表示伍高神父之所以創立鮑思高匠人團體, 是為了讓青年在自己的家鄉找到工作維生。 

在意大利,達里奧及其義工夥伴做些雜務工作和回收棄置物品,賺取金錢支持在秘魯的外展工作,以及在巴西、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的同類計劃。

美國的肯尼神父說: 「每個團體都是交匯點。這裡發揮了社區互助精神,他們活得很快樂, 而且他們在自己專業上前途一片光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