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兒童最真實的模樣: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魅力
當打開遊戲治療室的門,就讀小一的小明(化名)嚴肅木訥地走進,於一角落獨自玩耍,沉默不語,也沒有跟輔導員有過多的眼神接觸。
從他的遊戲行為中,輔導員感受到他內心充斥著不安、焦慮和無助——小明被評估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爸爸表示他常有對抗性的情緒行為, 容易焦慮,自信心不足。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他的遊戲行為發生變化——反映負面情緒、內心衝突的部分減少,多了天真的笑容,多了直接言語表達及與輔導員的互動,多了尋求能力感。
在生活當中,爸爸也逐漸接觸到小明最真實的模樣——從早期常提到「他好煩」、「他常故意挑釁」、「他是家庭的大問題」到後期的「他態度變好」、「他多了直接表達」、「他願意為別人著想」。
爸爸表示自己較開心,輔導員也見證他從與孩童對立的角色轉化為支援的角色——從時常抱怨孩子的行為問題,到講述如何協助家庭成員理解他的需要。
明愛學習與成長支援中心的服務群體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他們往往因發展限制,在生活、學習和社交等方面遇到諸多困難和挑戰,積累不少的挫敗感。負面情緒的積壓日漸影響了內心的自我調節機制,降低效能感,也使與人的關係更易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中心積極推動「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服務。遊戲和玩具是兒童的語言, 他們可以藉此整理生活經驗和內心感受; 而遊戲室的自主性讓他們有充足的機會表達真實的自己,及增加生活可控感;更重要的是輔導員的陪伴、聆聽和適當的回應向兒童傳遞真誠一致、關懷愛護和無條件的接納,這有助他們感受到安全氛圍,學習重視、尊重自己;在漸漸卸下「盔甲」後,他們越來越接觸到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增加自我了解。
當兒童在遊戲室獲得足夠的心靈力量,也更有自信、耐性地應對外界的批評和挑戰。同時,輔導員需協助家長增加對兒童的了解及調整態度,增加親職效能感。
每當輔導員看著小明和爸爸那真誠的面容綻放出開朗的笑,便感受到「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魅力。
- •文中事件稍作修改,以保障當事人
-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