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生物多樣性: 當與大自然互相合作

期數
3824
刊登日期
2017.06.02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04 日 五旬節主日

(梵蒂岡電台訊)聯合國大會於二○○○年把每年的五月二十二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那天,確立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意大利綠色協定(Greenaccord) 組織的科學主任馬沙洛(A. Masullo)對梵蒂岡電台指出,地球上的物種正加速滅絕,世人當學習在大自然互相合作。

教宗方濟各關心生態平衡議題,他在自己第二部通諭《願祢受讚頌》內寫道:「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動植物品種消失。我們永遠不會認識這些物種,我們的子孫也不會有機會見到它們,因為它們已不復存在。」聯合國資料顯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正在減少,物種數量在一九七二年至二○○○ 年間下降了四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對食物資源、藥品和能源構成威脅。

馬沙洛( Andrea Masullo)說:「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界的真正財富;它可以讓我們的星球正常運作並建設未來,是未來的巨大保障。我們可以把生物多樣性視為幾十億年進化的產物。因此,這是地球上生命存活不可或缺的財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我們的地球經歷了數次大滅絕, 生命似乎不復存在,但之後又重新繁榮起來。不幸的是,今天我們正面臨新的大滅絕,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滅絕。」

問: 某些動物和植物物種的滅絕可能帶來甚麼後果?

答:滅絕是個駭人聽聞的定義,因為它意味著永遠消失。每個物種或多或少都有它的重要,是鏈條的一部份。因此,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對整個地球生物鏈造成影響,即使是那些對整體似乎微不足道的物種。具體例子是氣候變化。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而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部份會被海洋吸收,使海水酸化。如此,那些由鈣質材料組成的生物組織就會遭到破壞,例如處於食物鏈底層的磷蝦。因此,這也將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

問: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往往被社會和個人忽視。

答:是的,因為它似乎只被視為自然愛好者的問題, 但它其實是生命的基礎。地球上的真正財富就是生物多樣性,它使進化能夠持續,甚至能克服大災難。當七成以上的生物種類因自然災害而消失時,哺乳動物在爬行動物消失後才進化而成。正是由於存在生物多樣性,由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即最初的哺乳動物,才有了今天所認識的世界。當前問題是, 我們正在高速製造另一場類似的災難。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因為物種正加速滅絕。

問: 我們或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答:人類佔用現有生物學空間,也可以與大自然互相合作,而我們卻採取破壞性的方式,為獲取而佔用, 毫不尊重地劫掠。這來自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主義。若我們度倍加節制、節儉的生活,一定可以減少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壓力。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破壞它就是破壞生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