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限互聯網新聞 進一步審查宗教內容
(天亞社訊)天主教網站的管理員在中國新的互聯網規定生效前一個月,已開始感到發放信息上的限制愈來愈嚴格。
中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五月二日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將管理範圍擴大到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公眾帳號、即時通信、網絡直播等,屆時發放信息者,需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否則將處以罰款,甚至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 用戶須實名登記,包括提供新聞信息者和讀者,否則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提供者和新聞平台不得為相關人士提供服務。
新《規定》又明確, 互聯網轉載新聞信息,應當轉載中央新聞單位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新聞單位等國家規定範圍內的單位發布的新聞信息,並註明信息來源、原作者、原標題、編輯真實姓名等,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原意和新聞信息內容,並保證新聞信息來源可追溯。
雖然新規定於六月一日起生效,但有透過微信公眾號發放信息的教會媒體,近日多次未能通過審核發放視頻或新聞。
一個境外教會媒體的負責人若望神父對天亞社說,他們的公眾號最近狀態不佳,上傳的視頻無法通過審查,所以也有考慮設置自己的網站,「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畢竟平台不是我們自己的」。
宗教團體首當其衝
截至一月份, 中國有逾七億三千一百萬互聯網用戶, 九成以上使用手機上網。
國家網信辦指出,原規定於二○○五年出台,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近年發展迅速,裡面一些制度已不適應發展和管理的實際,需要及時修訂。「同時也出現了非法網絡公關、虛假新聞等行為,嚴重侵害了用戶合法權益,需要完善立法加以規範」。
在去年四月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特別提到要高度重視網絡宗教問題。
社交媒體須去宗教內容
宗教團體借助社交媒體發放教會或團體活動的信息的發展近年相當蓬勃,目前還不清楚新規定對此有何影響。
據非正式統計,國內有逾五十個教區、堂區或教會團體註冊了微信公眾號。
然而,今年二月就曾有基督徒投訴他們的音頻節目被音頻網站及手機軟件《喜馬拉雅FM》大量刪除。該網站有多達二億客戶。
華東一名網管對天亞社說,宗教局官員近日在檢視他們的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把很多的轉載消息刪除,特別是人數多的大型教會活動的新聞。他們不想教會給人興旺的感覺,只想大家都留在家裡信教。
管理教區微信公眾號的河北教友斯德望認為,這規定出台可能是「目前國內社會事件頻發,政府愈來愈不可控」,二是「意識形態也不受控制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內部矛盾愈來愈多,國內很多自媒體轉發國際消息,都是他們不願意讓老百姓看到的」。
他對天亞社說,自媒體的產生,讓政府愈來愈控制不了,所以「乾脆一刀切,直接不讓你發聲」。他又說,雖說是可以申請,但估計是申請不下來的。
斯德望估計, 新《規定》對教區暫時沒有影響,因為他們的新聞一般不會太被受關注。不過他指出,教會方面也一定在他們控制範圍內, 「如迫害教會、關押神父、教產問題、非法祝聖,這些內容以後恐怕是要受到控制」。這些消息往後可能只能藉助國外媒體發放了。
同樣透過公眾號發放教會信息的山西方濟各神父對天亞社說,應對新《規定》,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又或會盡量不在公共的平台發布一些當局認為激進的東西,改為私下發布,減低被關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