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由六四回到六七

期數
3825
刊登日期
2017.06.09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1 日 聖三主日

六四廿八周年剛過去,鋪滿維園的十一萬點燭光,代表香港人對追求民主自由的堅持,也是大家對極權下的暴力作時刻的儆醒。同樣一場因中共極權而起,暴力蔓延整個中國,越界波及香港的人禍,也發生在五十年前。今天處身紛擾的世代,六七暴動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九六六年五月,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他告訴人民要敢於鬥爭,他的思想武裝了群眾, 全國上下進行階級鬥爭,批鬥無處不在, 極左的幽靈也飄到香港。

「我最記得的說話, 就是那句毛主席語錄︰我們中華民族有與敵人決鬥到底的氣概,它的內容剛好符合我們正要去鬥爭的人。」一位當年負責施放炸彈的油漆工人戰鬥隊成員這樣回憶。

事實上, 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存在不同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市民生活和工作都欠保障, 怨氣的確存在,像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引發的九龍騷動, 可說是社會矛盾的爆發點。不過文革爆發以前的香港左派,對騷動的取態與在六七暴動時完全不同,當時《文匯報》是呼籲「反加價不應騷亂」的。

情況到了一九六六年底, 發生了重大變化, 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件」後,被港澳左派視為一次重大勝利。被鬥爭沖昏頭腦的,還有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社長梁威林、副社長祁烽, 雖然明知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的,但文革影響,亦難免更向左走,到一九六七年五月,一場新蒲崗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便成為他們發動鬥爭的火藥引。左派發動遊行、罷工罷市,港英政府嚴厲執法,雙方行動亦逐漸升級,七月真假炸彈浪潮一發不可收拾。「放炸彈就是要市面混亂,製造鬥爭氣氛,投彈就是報復港英用殘害的手段血腥鎮壓我們的同胞。」這是一位戰鬥隊成員的心聲。

當時參與鬥爭的人很多都相信毛澤東的說話,要鬥爭、趕走港英,甚至有人相信中共會解放香港。暴動持續八個月,造成五十一人死亡,八百多人受傷, 坐牢的亦超過二千人。事件到年底漸漸平息,香港人亦由最初同情工運到變成極度反感。回想當年,有參與者亦問︰暴力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領導人為一己權力,鼓動鬥爭,極左思潮由上而下地影響了一代人,為了鬥爭,表達對港英的不滿,不惜行使暴力,結果由個人到社會都付出沉重代價。另一邊廂,港英政府的嚴刑苛法, 以及警察的暴力行為,雖然說是為了盡快回復社會秩序,但站在人權及法治的角度, 又是否可取?

事隔半世紀, 曾因參與罷工,未經審訊就被抓進集中營, 坐了十三個月監的水務局華人職工會理事劉文成, 反思當年時說︰「我們為何當時不能認識清楚,不可獨立思考去想想,那些東西對不對?但現在的人資訊發達,應該多讀點書,知道多些東西,知道將來不要再犯錯誤。」今天,香港人面對政權種種無形的暴力,又有年輕人認為要切割與中國的關係,否定悼念六四的價值時,劉先生這番說話,或者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