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康會四十周年研討會 探討老齡化與共融挑戰

期數
3826
刊登日期
2017.06.1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8 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本報訊)扶康會六月一至二日假浸會大學舉辦四十周年研討會,主題為「老齡與共融——文明社會的挑戰」。講者提出,香港人口老化,既要為殘障者提供更適切的照顧,也要讓他們參與社會,推動傷健共融。

是次研討會集中探討智障人士老齡化對社會服務帶來的挑戰,以及社會如何達致傷健共融;並思考扶康會與業界服務持續發展,檢視相關學術研究工作。活動由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協辦,參加者來自香港、中國內地、澳門及台灣等地。

六月一日的會期上,扶康會會長葉恩明醫生致辭說,他期望研討會能讓扶康會不斷更新,讓機構保持活力。他指已故宗座外方傳教會達碑立神父(E. Tapella)從一所七人家舍開始,去服務當時受社會忽略的智障人士;扶康會一九七七年成立,繼承達碑立神父精神,並開展各項專業服務,目前對象更擴展至其他殘疾人士。

葉恩明指智障者遭受社會排斥,「昔日社會對他們有很多誤解,繼而衍生歧視、恐懼及排斥」;他指現在社會能留意到他們的優點,但某程度只是「包容」而非「共融」,他鼓勵眾人透過微小的改變著手去移風易俗。

主講嘉賓、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教授剖析「平等與共融的政策和措施」,他指社會不單只要照顧老弱傷殘,也要方便他們參與社會及就業,才能讓大眾認識他們的貢獻,促進傷健共融。

談到本地人口老化情況,陳章明指二○一五年六分一人口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但到了二○三四年,比例會升至三分一。他指高齡及傷殘病弱者應持續參與社會,惟未有暢通的渠道。

「我們不應只看殘疾人士的缺憾(disability),應看才能(ability)。」他指社會須因應才幹去為他們安排工作和參與渠道。

專題演講環節邀請不同地區的人士分享經驗,來自日本的社區復健亞太網絡前副主席上野悅子談到當地以至亞太區社區的共融發展,她指這有賴實務守則及專業培訓;南韓殘疾人士家長網絡會長(Yoon Jong-sul)則指家長應勇於推動社會去加強服務及修法,以紓緩殘疾人士的困難。

結合多元專業應付老齡化

扶康會總幹事陸慧妍開幕禮當天對本報說,近年會方遇到「雙老」的挑戰,即家長及學員年紀漸趨年長,其年紀最大的學員有八十多歲,該會亦因應照顧模式作出改變,加強服務,例如去年起聘請言語治療師,幫助學員改善溝通及吞嚥問題。

扶康會除了開展不同的服務外,亦推動社區共融,創辦人之一、現為該會神師的方叔華神父(G. Bonzi)對本報說,智障人士透過「扶康家庭」這小型家舍彼此關懷,也跟義工和社區人士成為朋友。

宗座外方傳教會方神父一九九七年在社區成立首個扶康家庭「邂逅軒」:「當年我們曾擔心鄰居不歡迎,而二十年來鄰居不但沒有反對,更欣賞我們的行動。」他指目前有三個扶康家庭,另外兩個為婉明軒及超瑩軒;而已暫停服務的和諧軒,其成員正寄住其他家庭,故此他期望能盡快找到地方設立扶康家庭。(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