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方菩拉推動繪本閱讀 與孩子共讀建立親子關係

期數
3826
刊登日期
2017.06.16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18 日 耶穌聖體聖血節

(本報特稿)近年致力推廣共讀繪本書的信徒方菩拉認為,親子共讀能帶出小故事、大道理,亦能成為家庭的「心靈滋養品」。

當方菩拉拿著繪本書向兒童說故事時,小朋友會稱呼她為「沙拉阿姨」。她表示,這共讀興趣自長子九年前出生起開始,最初自己是為增進育兒技巧而開始閱讀繪本,怎料卻被繪本故事所吸引,「以前我認為繪本多圖少字, 不值得買,但當認真看其內容時,發現甚有故事性,且不少故事也對我有所啟發,內容亦難以在學校學到」。她認為透過繪本故事的主人翁,能帶出自我認同、認識及接受自己等價值觀。

方菩拉育有兩子,九歲長子與七歲幼子均在三個月大開始看布書、厚紙板書;一至兩歲開始自發翻書看;兩歲過後能逐步理解繪本書的內容。

共讀建立親子關係

她很享受與兒子共讀,這習慣自孩子出生後從未停止,現在每朝吃早餐時她會與孩子閱讀英文繪本故事書,睡前半小時一起看中、英文繪本或兒童小說等,她又與丈夫合作,遇上以科學題材的繪本書籍或武俠小說,便由丈夫負責與兒子共讀,「兒子平均每天共讀兩本書,連同孩子自發閱讀,他們每週閱讀近二十本書籍」。

兒子升上小學後,從事行政工作的她,下班後亦須督促功課與溫習,管教方面難免與兒子產生不少張力,幸好透過親子共讀能修補關係,「若沒有共讀習慣, 對話只集中學業和事務上,話題變得狹窄」。她指每到共讀時段,兒子會自然地拿著書本,靠近她一起看書,彼此能把先前所有煩惱也暫且放下。

方菩拉近年經常推廣親子共讀, 五年前她以「童書童趣」為名撰寫網誌,記下她閱讀繪本後的感受,並推動「走讀」讀書會,鼓勵親子走進大自然和社區;二○一四年起,約有兩年她在進教之佑堂主日學家長組設立親子讀書會,請來信徒家長與子女共讀,又以家長為對象開設閱讀小組等。

她又設立了「走讀」讀書會,鼓勵親子邊走邊讀認識大自然,例如當讀到繪本《螢火蟲去許願》,她會偕同家長和小朋友到大嶼山大浪村露營觀察螢火蟲;到塱原農場體驗製作稻草人時, 會同時共讀《小麻雀稻草人》繪本書等。

本年二月起她在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教授「從繪本中尋索」課程,向教師、圖書館管理員及愛繪本人士分享她從賞析繪本的角度發掘箇中樂趣,另一導師則透過手工藝展現繪本內容。

自製繪本卡分享讀後感

方菩拉近年設計「繪本卡」寫下繪本的內容大綱,背頁記下閱後感悟以及印上該書令她印象深刻的圖畫,並填上紀錄日期:「喜愛的繪本能一看再看,相隔一段時間再閱讀會有不同感悟, 繪本卡有助重溫當時的感受。」

她說曾有不少家長請教她:甚麼書籍可以給易生氣或容易心散的孩子閱讀?她強調「繪本不是藥」,繪本能幫助讀者反省其情緒或心境, 從而讓他們作出個人反思和內化;若把繪本視為「執藥方」,讀畢也不能立刻改善兒童的行為問題。

她期望家長能先養成閱讀興趣,「由父母讀出故事,小朋友聆聽內容同時眼睛看著圖畫,自然在孩子的腦內構成一齣鮮活的戲,能為孩子創造想像力」。(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