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亞洲公教青年人 和平國度齊覓尋

期數
3827
刊登日期
2017.06.23
作者
梁翠珊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6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本人首次參與教區活動便是在二○○ 三年跟隨香港教區團參與第三屆亞洲青年節(下稱「亞青」)。該屆亞青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舉行。那時,對剛領洗數年又並非成長於公教家庭的我來說, 對堂區及教區認識不多,對於亞洲教會或普世教會的認識只能流於片面。參與亞青的確擴闊了我對教會和天主教信仰的眼界,並啟發我反思「甚麼是教會」、「教會在現今世界應有甚麼使命和責任」、「天主教信仰與社會現況相關嗎」等實踐信仰的問題。

雖然我對當年亞青的印象已模糊。不過對於主題「亞洲公教青年人,和平國度齊覓尋」(Asian Youth for Peace),至今於生活中仍是會反覆思考。而且,當時亞青在港培育中所選用的經文:「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9)更觸動了我。因為它更提醒我們, 要達致「和平」這理想,是要透過我們主動去「締造」,多於被動地「覓尋」。

不過要「締造」和平,該用甚麼方法呢? 

當年的亞青培育中,我們探討最多的是該如何在現今社會裡實踐「非暴力抗爭」。我們嘗試從不同人物, 例如:德蘭修女、馬丁路得金、甘地等人身上,學習當中的精神。雖然如此,「非暴力抗爭」一詞對當時的我仍是十分陌生,甚至對其可行性心存懷疑。選擇「非暴力抗爭」固然是好,不過要「抗爭」如何能「非暴力」呢?這兩詞前後不是矛盾嗎?這些問題自當天起一直默存於我心中, 直至近年香港經歷不同大小變化後, 才有較真實的體會。

有誰不想世界和平?有誰不嚮往處身於和平國度?無論是世界、社會、職場、家庭或是個人層面,大多數人也是傾向避免衝突,和睦共處。自雨傘運動起,香港政府也致力打造一個和諧社會。猶記起較早前的特首選舉,多位候選人也以「團結、和諧」作為宣傳的基調,不少政界人物也期望下屆特首能令香港「促和諧」,後來更有議員提倡「大和解」論,期望以此修補過去數年社會上的撕裂,以為透過特赦各方人士,便能收「皆大歡喜」之效。然而以上提及的所謂「和諧」雖也強調「非暴力」的手段,卻刻意忽略「抗爭」背後的原因,說穿了只是希望社會沒有異見,各人安守本分而已。壓抑了人民言論,忽視人的尊嚴和權利,在我眼中只是比暴力更暴力。難道基督徒追求的「和平」就是這樣嗎? 

當年亞青有一個環節叫「青年和平行」(Youth Walk for Peace),當時包括了四個副題的活動:真理、正義、團結和自由。它提醒了我們作為基督徒,除了以締造和平作為使命外,更不能忽略「和平」的真正內涵,是要以真理和正義作基礎,團結和自由為目標。正如前教宗真福保祿六世也曾說:「若要有和平,須先為正義奮鬥。」聖經亦說:「正義的功效是和平,公平的碩果是永恆的寧靜和安全。」(依卅二17 )故此,基督徒在實踐締造和平的使命,同時也是實踐社會正義。

沒有正義的和平是假的。

  • 作者現職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曾參與二○○三年亞洲青年節及擔任二○○六年亞洲青年節之籌委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