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花海背後香港農業真相

期數
3828
刊登日期
2017.06.29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7 年 07 月 02 日 常年期十三主日

剛過去的週末, 有幾千位市民冒著炎熱去到新田小磡村, 為的就是參觀信芯園的向日葵花海。在五月底及六月份接踵而來的黑雨和八號風球,使農夫梁日信的心血毀於一旦,大量向日葵花田嚴重水浸。大雨令夏造的向日葵提早開花, 信哥沒法趕及收割,信哥決定免費開放花田供市民觀賞及購買。

信哥面對的情況其實不是單一事故,新界農作物被水浸破壞時有出現,上年度十月份一場黑雨也構成新田嚴重水浸,大家可能會心裡嘀咕黑雨及風球是天災,農夫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因應大自然四季變化而種植,天災造成的損失,也與人無尤,但持續水浸又真的只是天災嗎?筆者在週日參與了土地正義聯盟在信芯園的導賞,對香港農業面對的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 持續水浸其實因大量荒廢了的農地被倒泥頭, 部份泥頭流入水渠,做成渠道淤塞。

為何農地會荒廢,然後被倒泥頭,或改變用途成為貨倉及停車場。就要從「生發案」說起, 過往新界土地的用途可受地契規管,但八十年代初發生「生發案」,時任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旗下的「生發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申請在掃管笏一塊農地擺放建築鋼條但被政府拒絕申請,生發上訴至英國樞密院,法院判政府敗訴,稱地契只是列出土地用途紀錄, 並非限制用途的條款。此後,地政總署無法再監管私人農地的用途,亦開啟了農地發展成貨倉的缺口。

其實政府於九十年代初修訂《城規條例》,將條例適用範圍擴展至新界鄉郊已獲《發展審批地區圖》覆蓋的地區,並賦予規劃監督執法權利對涉嫌違例發展的人士採取執法行動,但在法定圖則生效前的用途則屬條例下的「現有用途」,可作保留,並不構成違例發展。故此,即使修訂《城規條例》,部份農地改變用途並不違例。農地改變用途另一誘因就是政府未來大型發展藍圖,《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其實就是新界最大型地產發展項目,地產商大量囤積農地等待政府收地。

面對以上提及的挑戰,在香港務農殊不容易,根據漁農署網頁資料,現時本港約有二千四百個農場,約四千三百個農民,可見仍有不少人仍堅持著。近年, 其實也有不少人想投身農業,只是一地難求,再加上租地耕作也要面對隨時被收地的風險,所有在農地投資的設施如去水系統便付諸流水。剛過去週末有參與土地正義聯盟導賞的市民,聽畢香港農業處境後,也很感慨,有市民也提出為幫助香港農業,還有甚麼可以做? 

筆者在閱讀一本上年新發刊的農業雜誌《種植香港》找到其中一樣可以做的事,就是一起監察倒泥頭,一同紀錄及守護香港的農地,詳情可參考「反轉倒泥友」臉書專頁。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