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在野】耕耘純真
中華諸聖及真福(殉道)(甲年讀經)
讀經一:默七 9﹣17
答 唱:詠 16
讀經二:羅八 35,37﹣39
福 音:瑪五 1﹣12
在跟隨基督之中生活於世界上,確實會經歷不少困苦。才走了短短的一小段路,便已出現軟弱乏力的疲態了。許多事情讓我們分心,各種遭遇使我們喪志。行差踏錯是很容易的,卻因此後患無窮。想專心做件好事,卻偏偏此時發生無理不義之事,弄得自己糊塗,思想、意識、感受全給俘擄,只顧憤怨怪責,心絮激盪難平。結果不只好事做不成,大好心情亦遭破壞不堪。為甚麼不能擺脫所有干擾,好好的做一下基督徒?!誰知道無論世途有多凶險,別人有多奸惡,與我們猛烈搏鬥,使我們疲憊困倦的,還有一個摔不掉的對手,那就是自己。
其實一名基督徒,即是說作耶穌的門徒,不只是照著規矩過日子便算。跟隨基督亦不僅是按字面的意思,走在祂後面就好,形象上模仿祂的言行便成了。先不要說領略和吸收祂超性德能的內涵,我們喜歡以「太難了⋯⋯我只是個普通人⋯⋯」作藉口。至於那個最基本的條件呢?我們信靠祂嗎?帶著師徒關係,甚至視祂如長兄,我們有誠心誠意信靠耶穌嗎?
憩息於耶穌懷內
得到接納和了解
現實大概是如此。在城市的沙漠裡, 被縱容過度的自尊心,使許多人既不敢讓人知道自己煩惱困擾所在,更不會讓自己的軟弱呈現於人前。呈強、壓抑、隱瞞, 其實都耗費大量精力。求助於人奈何又羞於啟齒,自己找出路卻可能反而洞愈挖愈深。在內裡已崩潰大哭,還要在外面裝作沒事。此時何不轉向基督,往祂投奔,讓祂扶持?耶穌本已明瞭門徒的需要,祂時常主動叫喚著我們,用祂溫良的聲音及謙和的語氣,紓緩我們的緊張焦慮,分擔我們的沉重壓力,安慰我們受傷的心,鼓勵我們振作精神。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十一28 ) 耶穌這句話多麼順耳,聽得我們多麼舒服。我們都能把它順口背誦出來了,不過在經驗上的體會又如何?始終仍不是這句話能解救我們,而是說這話的耶穌。雖然耶穌沒有說祂要立即把事情擺平,使我們滿意和接受,但是祂更關心我們心理、精神、靈魂的狀態。面對世態裡各種接踵而來的難題與考驗,真令人承受不了,在慌亂下疲於奔命,卻依舊徒勞無功。憩息於耶穌懷內,就如在知己的陪伴下,得到接納和了解,助人回復輕鬆,豁然開朗,放下執念,目光徐徐遠大起來。
資訊流通的今天
如何平衡身心靈?
由「知」到「行」從來都不是一條暢通無阻的大道。把兩岸接駁起來,是一項畢生宏大工程。「知之而行」除了在於遵守誡命及實踐愛德事宜,尤在於放心依恃那位創造與救贖的上主。知道耶穌穩重可靠是一回事,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把時間留給祂,容祂聖心的溫暖使自己安靜憩息, 又是另一回事。生活繁忙,無暇抽空;於是把身心疲憊所要求的神聖護理推遲,任由靈魂乾竭的癥狀不斷延長,一面以「本是多麼渴望,可惜身不由己」來推辭,一面自覺可憐地呻吟著。怎料一旦有點時間和空間,卻寧願花在別的事情上。嘴邊與腦袋內的信仰,似乎沒有使我們把天主在優先排列表上放置更高的地位。
適當的娛樂消遣確實是需要的。但是好像我們這樣幸福的人,在資訊科技先進發達的地方生活,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 好像也時常在我們耳邊說:「凡不安苦悶和承受壓力的,你們都來上網吧。我要使你們興奮刺激。」我們必須慎用它,以防為求不致落後無知,卻因而導致失去純真的境況。
當然「純真」並不是甚麼都不懂,不是甚麼都怕給玷污而不敢碰的意思。資訊傳播亦本是中性與自由的,能使人知識及見聞增廣。可是以一則接一則的無關重要資訊,一段接一段的無聊視像,來填塞因身心困倦而產生的空虛,只會帶來一些比如濫發意見的文化,與愛低俗的價值觀之反效果。絕不是贊成言論和知識審查。只是我們同樣要小心,空虛可以是一個無底深潭。接觸愈多與閱讀觀看愈多,亦不一定提升自己的知性和修養水平。我們反而值得問自己,在資訊流通的今天,怎樣善用時間,平衡身心靈的健康所需?
赤子般的純真
察覺天主在愛中的啟示
耶穌喜歡小孩子,欣賞他們赤子之心,認為他們較智慧和明達的人,更能洞悉啟示。(瑪十一25 )赤子之心充滿著好奇,既肯信任且容易滿足。簡單與平常的事情,都能深深吸引著他們。全身的肢體動作配合著面部的真摯表情,都反映出他們全情投入所經驗的事情。他們有能力直接表達他們的感受及需要,並毫不猶豫作出回應。的確,赤子般的純真,乃「知」通往「行」之捷徑,是察覺天主在愛中的啟示,及與其產生互動之出發點。
猶如一張白紙,已寫滿了東西;思想已經世故,心態已變複雜,且建立了厚厚的自我,又何以回復純真?「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十一29 )要叫一條牛拖著一把犁耕田,必須把沉重的軛也套在牠身上。可以想像到牠辛苦之處。要一把年紀的人低頭謙下,平和地受約束聽指令,這種特訓該是難中之難吧?耶穌的軛是柔和的, 乃良善心謙所鑄成。背起這軛跟他學習, 便發現擔子會漸轉輕鬆(瑪十一30 ),因為這奇妙的軛原來能夠化解來自繁複頑固自我之沉重負荷,從而讓我們在犁田翻耕時愈見輕盈舒暢。
良善與心謙是回歸純真之道,藉以沉澱過濾飽經世故而堆積的傲氣與機心。這份漸被提升的赤子之心,就像那張紙。紙上面仍有筆墨痕跡,沒有擦掉一切,變回空白。但佈滿紙上的是信靠著耶穌所耕耘得來的豐富人生,所寫成的一個更有深度和更純真的基督徒。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隱修士